-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身为广东省美协艺术中心主任,林顺文近几年淡出岭南画坛。2011年,他负笈北上,赴中央美术学院蒋采苹工作室中国重彩画高级研修班深造。他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重彩画的用色,尤其是唐代岩彩画,将其与当代山水画视觉审美对接。在重笔墨、轻颜色的中国山水传统中,试图走出一条自我之路。2016年1月10日,他的首个个展“色墨交响——林顺文作品展”将在南岸至尚美术馆开幕,展出其数年来在写意重彩领域上思考与探索的作品百余幅。对于写意重彩山水的当代发展,他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
深入钻研古代岩彩传统
林顺文自幼学习书法,大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2005年,他进入广州美院国画研究生班就读,师从岭南画派诸位名家,从陈新华、方楚雄、刘书民到梁如洁,都曾对他有过指导。
“陈新华老师对我的影响最深。除了引我进入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之门外,他告诉我最多的是,艺术要敢于独辟蹊径。”林顺文回忆说。
在临摹古代山水的过程中,林顺文发掘了一个未被大多数画家充分认知的命题——重彩山水画。唐代以前,重彩山水画曾是中国画的一个主流,唐代李思训继承、发展隋代展子虔的青绿山水,发展出“金碧山水”,笔力刚劲、色彩繁富。之后的北宋王希孟又创作出青绿山水的不朽之作《千里江山图》,被千古传颂。但随着此后文人画的逐步兴起,中国画崇尚水墨文人意境,重彩山水画便渐渐淡出历史。
林顺文痴迷于古代重彩山水的瑰丽雄浑,希望在今天的时代予以复苏。为了更专业地学习古代绘画的色彩,他进入中央美院的蒋采苹工作室中国重彩画高级研修班深造,甚至把家搬到了北京。他跟随蒋采苹学习古代岩彩的色彩调配,跟随张世彦学习中国画构图,又跟随许仁龙学习古代重彩山水笔法用色。此外,还问道于苏百钧、何家英等当代知名工笔花鸟画家,博采北方名家之长。
“岩彩颜料是晶体颗粒,不同的粗细呈现出异常丰富的色彩效果,在画上会产生丰富的肌理和痕迹。”林顺文告诉记者,将五彩的岩石粉末以食用明胶或动物胶为粘合剂,在生宣上托底,层层颜色铺下去,画完时背后的生宣会变成熟宣。除了水墨画的笔墨线条韵味,重彩山水画中的颜色还会呈现出一种格外的“痕迹美”。整个绘画的过程,既需要画油画时的理性严谨,又需要水墨画的精神抒怀,因此产生一种介于东西方绘画之间的审美感受。
当代山水的“色墨交响”
《傲林秋风》中,林顺文巧用朱砂铺陈,一改文人山水的萧疏荒率,充实而通透,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秋日丰实景象。《秋日凝翠岭》《壁立云谷》等,将传统山水画的高远、平远、深远“三远法”打破,以一种近似于立体派的饱满构图,表现一种从空中俯瞰山峦沟壑的现代视觉感受。
“当代国画界研究重彩的人较多用于工笔花鸟,用于写意山水的却寥寥无几。”林顺文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岩彩的写意传统,恢复这一传统,将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现代国画家在山水画中用色是现代化学颜料,不是古代矿物颜料。但他所用的岩彩色料非常考究,从一个矿物石料中经过不断磨、筛等步骤,能磨出数十种颜色的石粉,这往往要经过几十个小时的制作过程。
岩彩颜料的颗粒粗细分别很大,反复涂抹最多可以上色二三十层,层层覆盖,最后的效果有点像油画。随着颜料堆积,写意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可以在画面上自由挥洒。因此,将重彩运用在写意山水中,会让人产生融西方油画与传统水墨于一体的“穿越感”。
林风眠的重彩写意山水独树一帜,在《秋山林影》等作品中,他将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方法融入具象彩墨的描绘中,用西方平远透视技法,汲取中国画对物象的精神韵味的追求,在渲染中表现层次和立体感,渗透着西方绘画的构图与张力,又隐含着中国文化的虚静简逸。
林顺文也力图在重彩写意山水上有所突破。他不断在画面上加入平面构成的现代美,将西方绘画的现代构成审美图式带入山水画之中。此外,他又注重对传统中国画笔墨线条的锤炼,注重以色彩对比营造特殊意境,浓烈而凝重,浑厚而灵动,编织色与墨的交响乐章。
中国美协副主席、省美协主席许钦松认为,林顺文在山水画创作的“内化”与“外破”之间,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林顺文大胆突破传统山水画的各种准则,艳丽的用色、独特的视角,带有表现主义痕迹的创作手法,让画面具备某种当代审美的趣味与创造性。”(作者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