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陈列方式有过很多的误解。如果我们对艺术博物馆做出“集中式文化快餐”的负面评价可能会遭致许多方面的批评。其实,这样的评价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因为,无论是在中国或西方,至少在17世纪以前很少有艺术品是专门为博物馆收藏创作的。它们都是量身定做,甚至为专门的家庭和专门空间而设计。特定的建筑场景和场景所生发出的氛围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幅在教堂里的基督像所产生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与在博物馆里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博物馆式的集中陈列消解了许多阅读画作的密码。但不管怎么样,博物馆虽然对个体艺术品的阅读会有所削弱,但毕竟是文化史意义上的伟大进步,它按照时代、地区、流派、风格、画家和作品将艺术的历史集中地展示出来,使我们对艺术史的格局和脉络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而以往那种分散的哪怕是深度的阅读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它至少帮助我们回答了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的疑惑,一如许多哲学家所说的:看不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必将找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历史的意义。
另一个艺术文化史上的进步就是18世纪以来法国艺术沙龙展的出现,虽然它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分分合合,在朝在野,争论不休,但毕竟它使许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真正地走向前台,走近公众,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公共文化活动,尤其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公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那个时期曾被媒体称之为“民众涌向艺术的大时代”,巴黎俨然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在艺术沙龙展的这个平台上,无论你迎合它还是反对它,都涌现了许多的艺术大师,如席里科、德拉克罗瓦和库尔贝等。这不仅是艺术的进步,也是观念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艺术沙龙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集中式的文化快餐,但它所产生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的引擎缩短了它喘息的间隙,加快了前行的节奏,文化快餐似乎已经成为社会的需要,也成了人类的宿命。看看今天这个多媒体的网络信息时代,就不会感到太多的惊讶,文化快餐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和性格,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有营养的精神食品。在一切都“加快加快”的口号下,我们再来回顾法国的艺术沙龙展,它似乎已不再是一种文化快餐,早已升华为优雅、高贵的法国大餐了。
观念和样式的传播是极为迅速的,法国的艺术沙龙展传到了东洋就成了“帝展”和“文展”,到了中国就成了“全国美术展览会”。只是在我们这个热衷于“华山论剑”的国度里,美展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展览会,而是成为了一个事件。美术界原本就不怎么太平的一池春水再次掀起了波澜。
《艺术启蒙与趣味冲突——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1929年)研究》的作者商勇博士是南京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他在南艺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并留校任教,对南艺在艺术史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理念、传统和方法了如指掌,继承了南艺这所百年老校的学术基因。在本科阶段,他就表现出了善于思考、敢于怀疑的性格,这也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把举办于1929年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会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对它进行了深刻而又系统的研究。本书最大亮点就是作者没有把展览会简单地作为一个纯粹的展览会来进行一般的叙述,而是把它放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中,从艺术史的视角把它作为一个事件来研究。这种由点到面,以小著大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也成为他的学术性格。在这本著作中,商勇博士关注展览会这个舞台,但更关注的是在这个舞台发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冲突明显,影响重大,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重要的一个章节。一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一部个案研究,但研究目的决不在个案本身。”
我相信这本集学术性、史料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著作为我们走近那段历史打开了一个宽阔的通道。(作者 刘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