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当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等国家馆被纷纷扬扬闹出“威尼斯之耻”的事件之后,暴露出有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也在被极度的消费和商业化,尤其暴露出近几年持续围绕在双年展期间亮相或“镀金”的商业行为与双年展之间的冲突。从双年展、美术馆展览、商业画廊和艺博会的路径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化的展览传播方式已经普遍化,其中一些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也伤害到这条传播路径,是否真正能够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应有的价值?
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扩张,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路径也在多元化,产生不同路径差异的原动力还在于具有独立精神价值的艺术本身。在面对全球化、城市化的现实境遇中,人们深陷被自己破坏的自然和构筑的人造景观之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汉学家马啸鸿(Shane McCausland)博士认为:“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下的一个结果就是环境和生态的恶化。通过当代艺术实践对于传统山水画的复活和传播赋予了山水新的含义,但不是所有的实践都是带有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或故意为之的,因为这种实践是不可避免的被构架在这种贫瘠的自然生态中,而这正是山水画的美妙之处。”
山水精神作为广植于庙堂和市井小民的心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呈现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命意识的,也是当代艺术家表达态度和文化立场,借山水来表达当代情怀的载体。因此,不仅是中国艺术家关注的也是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所关注的。从徐龙森和洪凌两位艺术家的展览传播路径可以看到另一种可能性。
2009年10月,徐龙森在海外的第一个个展《山不厌高山水画展》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主厅举办
共振形成的路径
2008年底,徐龙森在北京东风艺术区的工作室刚盖好,还没有来得及装修,邻居的画家工作室办婚礼,由于场地不够用,所以请徐龙森也开放工作室,为扩大婚宴来宾的活动空间。“一个20多来岁的比利时女孩,看了我的画,激动得不得了,说要给我在比利时做展览。”觉得不太可能的徐龙森仅随口答应了下来。“谁知道那个女孩一回到比利时就不断联系我,给我发各种她选中的展场照片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徐龙森在海外的第一个个展《山不厌高山水画展》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主厅举办。起初,当地人质疑法院是否可以作为“美术馆”空间,做展览得有个说法,比如那些巨大的山水画和法律有什么关系?他想了想,回答说:“我的作品追求的是秩序感和崇高感,有了秩序感和崇高感法律才能平等”。
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展览引发“从文人书斋走向公共空间”的话题,法院作为已经存在的崇高、公理、权力的象征和物质的属性与东方文化、水墨绘画之间时空、文化的交互,自然的构成了展览的当代性语境。近三十米高的“山水”悬挂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主厅45.8米高的大厅内,巨大的中国山水画将人们带到了另一个空间,大法院的概念消失,他用自己的艺术完成了“空间大挪移”。
2010年9月促成了他在海外的第二个个展《胭脂》在毕加索纪念馆举办
在比利时展览期间,徐龙森去巴黎游玩,参观了毕加索纪念馆——位于巴黎大奥古斯丁街七号顶层的毕加索画室。空间有限,只有98平方米,1937年之后的二十年里,毕加索在这楼上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其中便有《格尔尼卡》。“当时我对朋友说,这个空间虽然小,但我想在这做‘个展’,因为它有着毕加索的印记。”后来这个纪念馆的馆长被徐龙森说服。2010年9月促成了他在海外的第二个个展《胭脂》在毕加索纪念馆举办。徐龙森打趣说:“巴黎人都以为我取名‘胭脂’是给毕加索涂个口红。其实我的另一层意思,是用中国山水,像胭脂一样,把他覆盖掉。”
2011年6月在意大利罗马古文明博物馆举办了《山河岁月徐龙森山水画展》
现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及中国艺术策展人汪涛,还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的时候,由一位他和徐龙森共同的朋友在偶然的机会相遇而促成了之后徐龙森在伦敦的个展。“我的一个朋友认识他,跟我提他说伦敦大学有个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古代、研究青铜器、玉器的,对中国绘画也很喜欢,正好在北大做访问学者,是不是请他来玩玩。我那个朋友是商界的,请他但没来。他把电话给我了,说老徐你自己跟他联系联系,有一次我打电话给他,他很兴冲冲就来了,因为跟艺术家交往他有兴趣。他一进大画室倒退三步,中国还有这样的画家,没有见过,”后来,2011年11月至12月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山水图腾徐龙森山水画展》,汪涛作为策展人。同年,2011年6月在意大利罗马古文明博物馆举办了《山河岁月 徐龙森山水画展》。
2011年11月至12月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馆举办了《山水图腾徐龙森山水画展》
现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及中国艺术策展人汪涛认为:“徐龙森的作品以及展示作品的空间,让我们得以检视全球化时代里中国艺术的特色和运作本质等根本问题,且很可能得出对山水的新定义。其作品中最具变革性的部分既是公共空间的概念。”
2013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江山行旅——中国古今山水画展》
“上海博物馆的朋友打电话跟我说老徐我的一个朋友纳尔逊博物馆的中国部主任,他正好在北京一天,看你能不能把他约到你画室看看画?我也是到了下午一点多钟打电话给他,我说我不会英语,他说没有关系,他中文很好。后来我打给他,他说我可能4点半应该事情结束了。我说如果有时间就坐我的车来,没时间就让司机送他去哪里都可以,以后有机会再聊,我从不强求任何事情。因为他是研究玉器的,没有别的想法,仅仅聊一聊。但馆长来了之后,看到作品感到非常震撼。跟我说要给我做展览,我愣了半天,你研究山水画?他说自己一直在做这方面工作。我们聊的很开心,2013年就把这个展览做起来了。”徐龙森有了这次不期而遇的见面之后,于2013年2 月8 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举办了《江山行旅——中国古今山水画展》徐龙森26米长的巨幅山水《道法自然》与北宋画家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手卷在同一展厅中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徐龙森的下一个展览将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办。建于1879年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藏品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之一。馆藏来自五大洲、从古至今的约30万件艺术珍品,其中大量印象派作品等欧美艺术品更是享誉世界。徐龙森在介绍将要举办的这个展览背景时讲:“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长道格拉斯到中国来,当天就到我这里来了。他看了我的作品,又反复追问了很多很到位的问题。最后,他说你的山水是个体的精神图像。而我看到很多画家的山水,只是对象的描摹。后来他就开始跟我讨论西方艺术,问我全球有哪些艺术家对我有影响,我也很实在,一个一个跟他努力过去,后来他想了一下,你所谈的艺术家跟你的作品之间是有精神共振的。他来的时候是(2015年)10月12号,10月18号就确定做我的展览了,也很罕见,当然因为有之前几个展览作为背景的因素。”
洪凌 《梅筋》布面油画 250×190cm
自觉的文化诉求形成路径
在艺术家洪凌今年的展览计划中有一系列在国外的展览,包括研究东方文化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术馆,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馆。在洪凌看来这是不同于在西方美术史框架下仅作为“填充”的路径。
洪凌在20多年前,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频繁碰撞交流的时候,转身走进了传统,只身走进了黄山的山水之中。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建和激活的方式,需要当代性的介入。“我的思想系统和实践之路是几十年的历程建构的,20多年前船轻好调头。现在回过头来自己也慢慢清晰起来,好多东西是有警觉、有试探,最终洋洋大观形成一个决心,形成一个大的方向,也是慢慢的形成的。”
“中国艺术家顺应西方美术史系统形成的双年展等路径,并是我们思考的结果。中国艺术家的选择也是被动接受的,但今天人们生活出现了很多问题,西方的当代艺术是在代替哲学等等其他学科在回答问题,而且以美术的方式太弱了,就以其他的方式。所以就形成了需要文献解读的问题。但艺术真正应该呈现的是自觉的回答。所以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拿出自己的原创性艺术和展览体系。真正听到你这个民族根系里的回答,一定是选择另一种方式,西方也是自身根性里生长起来的。只有各自都是自身根系里生长出的艺术,才会有真正的认同。是各自不同的最早期、最强劲的文明脉搏。”在洪凌看来,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展览传播路径,也是在清晰的文化诉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洪凌早年没有介入到85新朝美术中,也没有在当代艺术市场的大潮中颠沛流离,形成他独立的具有东方美学传统的绘画艺术,走出一条不寻常的道路。洪凌今年7月份将在英国伦敦亚非学院的展览和研讨会,将有29位来自世界重要艺术机构,包括大英博物馆、牛津、哈佛等艺术史研究专家参与在亚非学院大报告厅举办的洪凌个案的国际研讨会。另外,洪凌也是第一位华人艺术家在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馆(Chester Beatty Library, Dublin Castle)展览,时间长达4个月。(作者 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