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强调书法创作的视觉形式美感,在如今中国的书法创作当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韩国众多的书艺展览中,绝大部分还是极其保守的书文字内容,以卷轴、镜框分别悬挂的方式,在装裱形式和色彩选择上都没有亮点。因为韩国人对中国古典传统理解上的差异,书艺追求的目标,以及技法学习方法上的诸多不同,其中的一些临摹作品还无法充分传达传统经典的精髓,尤其是在笔法表现力的细腻程度上还有所欠缺,金石文字的古朴稚拙和文士书法的细腻潇洒如何通过不同的笔法加以区分,尚是个可以研究和突破的问题。这也是韩国书艺临摹和创作方面在技法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5年8月开始,因为获得了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学术项目支持,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之前应《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约稿,写一篇关于韩国书艺评论的文章,为此阅读了一些韩文论文,采访了诸多韩国书艺名家,也一直关注探究于韩国的书艺展发展现状 。
上月在韩国首尔仁寺洞白岳美术馆举行的朴载福先生书艺首展,其整体形式相比韩国的众多书艺展可谓创新有加。颇值得一谈。
朴载福先生1968年出生。1999年留学中国,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专攻古文字学和商周考古学。现为韩国京东大学副教授,韩国书艺家协会、韩国篆刻协会、韩国书艺学会、柴溪研书会、中国古中世史学会会员。
此次展览,朴载福先生在展厅四周以白底黑字的临摹古文字和古代经典作品为背景,布满整个墙面,再在作品上以镜框的形式悬挂单件的创作作品。为了摆脱书法作品颜色上的单调,尝试活用了绘画、照片、拓片以及染料、彩纸等元素增加作品丰富多彩的色感。这种展览形式在韩国的书艺展中是比较特殊的。朴载福先生在书艺创作当中首先强调的是以古汉语、古文字等学问作为基础和前提。朴先生正式开始学习书法是从大学入学时加入书艺学会“墨耕会”开始的。大学毕业后,在首尔的“柴溪书室”继续研修书艺,从“儒道会汉文研修院”各位老师那里学习“四书三经”和历代中韩古典。从而逐渐对金石学产生了兴趣,为了更深入地学习,1999年走上了去中国留学之路,在北京大学高明、葛英会老师的教导下打下了古文字学的基础;在邹衡、刘绪老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商周考古学的学问训练。又利用放假的时间考察中国的金石文字材料,还直接参与了现场考古发掘和甲骨整理的工作,拓宽了见闻,对书法文字实物资料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至2009年,十年的留学生涯结束回国以后,在京东大学任职,其间积极参与学问和艺术兼备的相关学会和展览活动。又成为韩国“东亚出土文献研究会”和“东洋书论研究会”的创始人员,给韩国趋于靡弱的学问带去了积极进取的风潮。因此,在此次书艺展览当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反映古文字学问的书艺作品。
展厅内四周全部是以古代中国的铭文文字作为最重要的一道风景,密密麻麻布满整个墙面,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凸显了作者深厚的金石文字功力。因此,本次展览有许多以在中国新发现的最新文字材料为中心而构思的临摹作品。例如,西周时期的“多友鼎”,战国时期楚国的清华简“系年”、“金縢”、“说命”和上博楚简“周易”,西汉时期的“虎溪山前汉简”,东汉时期的居延汉简“侯粟君所责寇恩事册”、“相利善剑”等。另外,还有对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北魏的“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唐代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集字“王羲之书金刚经”、孙过庭的“书谱”等他认为在书法学习中最具典范性的字帖的临摹,在展览中都有所体现。在展览中他将个人和老师们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展示。包括卷宇老师在儒道会汉文研究院结业式的时候写的“攸好”,南田老师在朴先生结婚的时候写的“尽其性”,北京大学高明老师的“醉翁亭记”、葛英会老师的“翰音”,松泉老师的“文字香书卷气”,原塘老师的“图书以自娱不复婴世纲”等等,通过师生作品的同时展示,可以对其师承关系和学风一目了然。
因此,书艺展览贵在有主题、有思想、有创新,可以通过书艺传达给观众视觉的盛宴和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样的展览相较于在如今一般的固守门派、一味模仿老师的韩国书艺展中倒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应是在临摹体会历代书艺资料的笔法基础上进行,即通过书艺展览传达和宣扬对古典、师承传统的崇敬之心,前辈们所秉承的高尚的艺品和人品是书艺追求的最高目标,所谓“人品高”和“师法古”是必须遵从的老师们的遗训。(作者 林如 浙江大学艺术系副教授、韩国首尔大学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