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期,美术高考的校考正在各地火热进行中。在艺考这条路上,从不缺少同行者,山东作为艺考大省,2016年共有104642人报考艺术类专业,其中美术类46576人,书法类3030人,摄影类3696人。关于美术类考生这一数据,山东省2015年为47915人,2014年为47670人,2013年44858人,2012年41299人。全国范围内,虽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每年至少有几十万美术考生,而能够顺利走进艺术高校的,能有几成?
艺考热火的不止考试本身,还火了应运而生的各种艺考经济。近期,就有媒体报道《十万人艺考为国美所在地转塘带来几十亿元产值》。只是这种产值,却不知是用多少考生和家长破灭的梦想碎片累积而成。艺考热的现实是很多考生最终没有走上艺术之路,即便这对国民的审美素质提升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其中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有些惨重?
艺考,的确是一个让人轻松不起来的话题。其实艺术还可以很“娱乐化”,比如近期就有媒体报道说,“荆州关公义园关公圣像,净高48米,连同基座,共58米;总重量1200余吨,外贴4000多片纯青铜;仅武圣手中大刀即重136吨,需500吨级吊车才能顺利吊起……”这尊被称为“全球体量最大关公青铜雕像”,整尊雕像的设计造型等确实不错,但在看过消息之后,总是不免对文中所强调的“大”有些腹诽。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些“×××人同吃火锅”“×××人同跳广场舞”之类的吉尼斯纪录,委实看不懂意义何在。
艺术还可以很“社会化”,近期各种艺术介入难民、介入环保、介入灾难、介入乡建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艺术在自身的审美价值之外,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只是在各种所谓“介入”的时候,方式方法上还需斟酌,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或个人喜好,毕竟艺术或艺术作品走出个人工作室之后,面对的就是公众。所以,以艺术之名,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归为艺术,更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艺术同社会的关联上,不得不提及本周崔如琢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故宫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一事。艺术家对社会有所回馈,并不是一位艺术家艺术上成功与成就的评判标准,更不是一个要求,但作为一名艺术家,能用实际行动为文物保护出力,这种行为总是值得称赞的。
艺术家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社会服务,那封存在博物馆、美术馆的作品怎么才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呢?近日,荷兰国立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据悉,荷兰国立博物馆把大批藏品的高清无码图直接放到了网上,其中包括伦勃朗的《夜巡》、梵高的《自画像》等名作。由于整幅画可以随意拖动,网友还能发现不少有趣的细节。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在线欣赏,还能免费下载,甚至可以放大后下载局部作品。
这种做法,让更多的人可以随时欣赏到大师们的杰作,也避免了因展示安全而无法近观的弊端。同样,通过对作品的细细观赏,更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观赏原作。在艺术市场乱象丛生、伪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失为让公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是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一个好办法。(作者 冯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