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彭庆阳
每年的春节前夕,大大小小的组织机构都“忙”了起来,一方面忙着日常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忙着下基层慰问。或许平时只在“上面”待着,很少下去走动走动,所以,春节期间什么科技下乡、医疗下乡、文化下乡、法律下乡等等一下子冒出来,显得还真“热闹”。
一些书画协会、书画院等机构,不管是公办的,还是民营的,也都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纷纷上演了“新春送福送春联”下基层进部队活动。为基层群众、驻地官兵送去了新春祝福,营造了欢乐喜庆的民俗氛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都指出了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那么,春节期间的“新春送福送春联”活动就是对此作出的积极响应,确实惠及了基层群众,为此,我们理应要为那些主办活动的机构、参与的艺术家点个赞。诚然,这些活动在成功开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不足之处,如一些主办方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对上交代轻对下负责,使“迎春送福”活动成了某些人的农家一日游,或者满足了个别领导“下乡招摇”的私欲,如此等等,就像“肉中刺”,如不及时挑出,很容易导致皮肤发炎化脓,影响肌体的健康。
浏览近日的书画报刊、网站、微信,其资讯报道的版面或空间几乎都被各种各样的“迎春送福”文字挤占着。不管是长篇宏论,还是简要资讯,形式内容除了人物、地点、时间等不同外,其他都大同小异。对于所谓规格高一点的活动,其文稿就多罗列一些大大小小官儿的姓名及职务,再点缀一些程式化的口号。每每看到这样的内容,笔者在想,活动的组织方充分协调相关媒体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宣传报道,还美其名曰“传递社会正能量”,真的是这样吗?这是不是有点重形式了?这样的活动对基层群众来说,有没有领导参加、有没有媒体记者跟随、有没有报道宣传等等都无所谓。有所谓的是活动能给他们送来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如何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迎春送福”活动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基层群众,而一些组织者、参与者或是考虑不周,或是名利作怪,把这样的活动当作一项政绩工程来对待,难免会重形式轻内容。按照以往的惯例,春节一过,送福下乡活动也就偃旗息鼓了,稍微缓缓,相关单位就要进行活动总结,召开大会,表扬先进,领导陈词做报告。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在取得成功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之处,作为活动总结,这些都应该写进去。而在一些单位的活动总结中,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关于成绩方面的,从响应号召到具体落实,从领导关心到群众支持,说得面面俱到,自吹自擂,夸夸其谈;关于不足之处,装装样子走过场,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一笔带过。诚然,肯定成绩可以增强信心,激发大家的干劲,再上新台阶;但正视存在的问题,敢于自我揭丑,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推进工作的开展。
深入老少边穷地区,面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送“福”字、写春联活动,这既是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的春节气氛,也是一项文化扶贫活动,老百姓自是需要。可这种活动不能仅限于:艺术家现场写“福”字、写对联,与群众握手寒暄、合影留念,或是走家进户送袋大米、送桶油。而是在于更深入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更多的活动,如对草根书画家进行创作辅导、开设艺术讲座来推广普及书画文化、“结对子、种文化”及对乡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慰问等,把工作做实、做稳,而不是“作秀”,这才是我们“迎春送福”活动的意义所在。人民群众对“福”的祈求不仅仅是在春节,而是在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于他们的一生,这于我们送 “福”者来说,是值得思考和反省的。如果我们的“送福”活动都扎堆在春节,如此一曝十寒,并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于我们广大艺术家及其相关机构而言,要把这应景式的“新春送福”活动,改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内容,时刻想着为人民群众送“福”,那才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真正的作为。切实做到“急人民之所想、干人民之所愿”也是我们艺术机构执政者所应该干的事。
这里,我为“迎春送福”活动挑挑刺,不是说这类活动办得不好,只是希望这类活动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的书画家从中受益。“送福”活动究竟该怎么开展,这取决于主办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