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日前,在今年香港春拍的拍卖场上,吴冠中的《周庄》与张大千的《桃源图》分别取得2.36亿港元与2.7亿港元的“天价”,并因此“刷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朋友圈”。然而,在传统绘画备受公众瞩目和热议的当下,一些美术界人士却在关心一个有些突兀的话题:“绘画已死?”
4月10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南岸至尚美术馆主办的“绘画已死?——对中国当下绘画状态的追问”论坛在南岸至尚美术馆内举行。多位艺术理论学者、批评家、艺术家、画商聚首一堂,就中国绘画的现状与问题展开交锋。
绘画名作身处舆论焦点,业界却在忧虑“绘画已死”,为何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南岸至尚美术馆馆长许多思解释,随着当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绘画与大众之间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艺术品市场化的背景之下,绘画本身承载的精神内涵也越发枯萎。他希望通过这一话题的讨论,能引起业界重新关注绘画创作的未来。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丁亚雷认为,绘画根植于人类的本能,对人类的智慧生产曾经起到“激发器”的作用。然而,当代绘画却呈现出越来越雷同化趋势,变得平庸而缺乏力量,这一现象需要引起美术家与美术院校的共同反思。
1.问题商业化不利于绘画艺术长远发展
对于美术界来说,“绘画已死”已经是上百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摄影术发明之时,就曾有不少人宣称“绘画已死”。从杜尚把大名鼎鼎的《泉》搬进艺术馆开始,绘画在推动艺术观念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减退。到了今天,随着科技急速发展,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多元艺术形态的产生,似乎也为架上绘画带来新的挑战……
“绘画是一种纯手工的创作方式,然而,随着人们的网络生活越来越多,他们对绘画的感觉也越来越陌生,这无形中抬高了欣赏绘画的门槛。”省美协黄继谦表 示,与当代艺术使用的多媒体、网络、影像、行为等方式相比,缺乏参与互动环节的绘画,这也拉开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不过,对于架上绘画是否会在科学革新的大潮中退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冯原却有不同的看法:“绘画的功能能否得到继续发挥,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获得新生。”冯原认为,目前正处于“虚拟视觉”时代来临的“前夜”:这一浪潮不但给绘画带来挑战,也将对20世纪产生的当代艺术构成冲击:“现在装置与观念艺术现或许是主流,但过二三十年后,它们是否还具有生命力?”
在艺术界担忧绘画远离人们生活的同时,空前繁荣的艺术品市场,却在呈现不一样的“奇观”。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绘画的商业属性被空前凸显,诞生了越来越多“天价”中外名画。
不过,黄继谦却忧虑,这种趋势并不利于绘画艺术长远发展:“商业化的压力,削弱了艺术家与批评家的社会责任感;而缺少对社会反思的绘画,难免变得平庸,没有力量。”
针对绘画创作活力停滞的问题,部分批评家再次提出“绘画已死”的观点。冯原解释,这个“死”并不是指绘画从此不再存在,而是绘画无法突破已有的艺术高度,继续向前发展,“成了一种历史遗产”。
2.问题画家能否挑起文化创新“大梁”?
那么,绘画只能作为冯原定义的“文化遗产”继续存在吗?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讲师赵兴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就如同唐诗宋词一样,绘画最伟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很难发展出更新鲜的活力。可以说,从价值创造的层面来说,‘绘画死了’。”
但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丁亚雷并不同意这一结论。他认为,绘画根植于人类的本能,对人类智慧生产起到“激发器”的作用。绘画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和自我价值的确认,进而促进人类的价值创造。
“在孩子还不会说话和行走的时候,就学会漫笔涂鸦。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这是培养他们创造力最好的方式。只要这点功能仍然存在,我们就不能说‘绘画已死’。”他说。
丁亚雷坚称,如今绘画发展活力的停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绘画的艺术形式,而美院与画家一些陈旧的观念,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摄影术出现之前,绘画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留像’。但现在这种功能已经消失了,就连作为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功能也被弱化了。美术学院继续要求学校画出非常严谨的肖像,究竟意义何在?”他直言不讳地说道。
“美术学院本来是位于人类知识系统的前列,应该以实验性的行为带动整个人类的发展。今天中国美术界却充斥着各种‘山寨’模仿与媚俗行为,令人担忧。”当今人类发明出来的许多工业产品,在15世纪达芬奇的手稿里中早有“预言”。而丁亚雷表示,绘画在当下最大的困境在于:画家还能不能在人类智慧生产的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知识创造的动力?
针对目前绘画方法论的贫乏,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系主任胡斌也提出自己的焦虑:“绘画的危机在于,人们似乎在不断思考着新的问题,但当我们将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看到的却是日趋雷同的风格。”他发现,同样的情况也在困扰着当代艺术领域。
“讨论绘画是否会‘死’?首先应该问:我们的灵魂是否还需要绘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周功华,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解答绘画未来的出路。他认为,绘画之所以具备审美价值,是因为它涉及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话。然而,中国当代绘画存在的危机,则是由于过度商业化导致其丧失应有的生命力。
周功华指出,要在当代寻找绘画的价值,应该回归到“澄怀观道”的传统中去。他表示,尽管当前绘画艺术备受冲击与质疑,但这种反思绘画真正意义的复兴,应该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讯
70余件作品回顾美术馆两年历程
南岸至尚美术馆两周年馆庆回顾展在3月28日-4月20日举行。本次展览根据国画、油画、版画分为“神气”、“精致”、“制式”三大部分。据主办方介绍,这次回顾展邀请到两年来在这里做过展览的所有艺术家参展,共展出7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许钦松《山底》、林蓝《红棉》等。
南岸至尚美术馆作为一家定位于传统架上绘画的民营美术馆,从两年前成立至今,已经策划了近50个不同画种、不同形式、不同艺术家群体的展览。“我们没有绚丽夺目的装置和影像,没有先锋观念的话题炒作,但我们仍然希望通过新颖的策展思路、富有体验感的展览模式,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愿意把目光投向传统架上绘画。”馆长许多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