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迄今国家财政投入规模最大的创作工程。有着新世纪的时代特点,显示了国家的实力。举目四周的当代国际社会,没有哪个国家能有如此的作为,所以说中国的美术家很幸福。时间已经过去了快四年,社会各界的期待离揭晓的时间越来越近。社会的检验将为这个时代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打分。
虽然,现在离评价这些作品还有一段时间;虽然,有些创作可能要留待时间去检验,但,有些则能在当下就可以做出判别。可以说,组织者和美术家之间都比较紧张于这最后一刻。客观来说,在现阶段组织这样规模庞大的美术创作工程有着难以言状的社会压力——前有历史成就的比照,而当下又不具有这样的社会氛围,包括画家队伍。
新中国以来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各个时期美术创作工程中的重头戏,一直持续不断,累积的精品力作是有口皆碑的。那个时代没有经济杠杆,也不需要经济杠杆。但是,这个时代如果没有经济杠杆,可能就不大可能办这件事情。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而这不是出力气的事,有勇无谋与有力而无手艺都没有用。
钱不是万能的,用在当下美术创作工程中比较适用。兴趣、热情、技艺、经验、眼光、境界等都是基本的条件。老的确实如同廉颇,新的基本上没有受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熏染,而在教育上的缺失也通过这一创作工程显露了出来。在这一领域的后继乏人,是因为时代发展中的自然断层。这年头费劲的事情少有人做,这是根本。
从事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首先是要了解历史。而了解历史也不是多读几本书,或像画司马迁就读《史记》那么简单。需要理解和认识相关的历史与人物,破解事件的关捩点,挖掘主题的历史意义与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历史关系,这可能需要读无数的书,想无数的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找到能够形成画面的视觉内容。
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历史越是久远,难度就越大,可读的书都很少,可找到的图像资料也非常有限。而当一切落实到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之上,对于相关历史的认识成为具体的画面,中间还有无数的过程。不管是《孙子兵法》,还是《火烧赤壁》,今天能够找到具有关联度的形象资料非常有限,船有多大?桅有多高?帆有多宽?
历史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矛盾。艺术需要想象、加工、发挥、表现,而历史需要真实。在历史题材创作中,仅“真实”这一项就很难拿捏,因为我们很难回到历代先人生活的时代之中,服装、器具、自然、风情实际上都是艺术家的理解。所谓的“真实”是相对的。除了艺术家要把握好真实的原则,公众也要正确理解真实。(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