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作者:姜金军
书画艺术是人文精神最直观、最形象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优秀的书画作品是人类昂扬精神的礼赞。当今时代,信息发达,交通便捷,人类的审美视野无限广阔,优秀的书画家除了精湛的技法之外,还应该具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曰善读书,二曰勇进取。
中国书画是一种“书斋文化”,既然是书斋文化,自然不离读书之功。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曾言“善读书以明理境”,这告诉我们读书可以使人开阔眼界,通中西、晓古今,从而参透画理和意境,并以此追求品格之超绝。清代王概等所编《芥子园画传·学画浅说》中也说:“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世俗之气下降矣。”读书和绘画果有此密切联系吗?这既涉及艺术创作的深度问题,也关乎艺术家的自身定位、社会认知和历史价值等问题。
具体而言,善读书是体悟艺术深度的最便捷途径。“善读书”并非简单等同于“多读书”,它更强调读书者理性的选择和睿智的体悟,它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眼界和胸怀。在当今艺术领域,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差异”与“区别”,也似乎习惯了通过略施小计花样翻新就能得到“创新”的成就。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少见多怪。”或曰:“当今时代信息发达,每日所接收之新鲜事物以海量计算,不可谓不多也。”而依笔者来看,此“少见”并非指人们所接触的信息数量,而是人们对庞杂的万花筒现象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认识,毕竟飞速更替的社会万象往往会遮蔽艺术的某些真谛,于是乎就出现集体无意识的盲从与“玩花活”。在一些艺术活动中,笔者常与某些画家言及文史与书画之关联,辄有“下士闻道”之叹,殊不知仔细读书,深入学习就会发现,艺术首先需要认知的是普遍规律而非枝节上的差异与区别,博览多闻,方能功深学粹。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记载“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法益佳,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然而,领悟笔法若仅倚重于此,则又本末倒置,因为《山水训》中前一段话已明确指出勤学苦修是首要之义:“欲夺其(按:指山川)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又如宋代米芾学习书法,40岁以前并不刻意“创造”自己的风格面貌,而是博采众家之长,自称“集古字”,而40岁以后“放而为之”,具有鲜明的自家面目,细细品味,张芝、钟繇、二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笔法意趣皆交辉于米芾率意变幻的笔端。这正说明开阔的眼界和耐住寂寞的清修钻研才是艺术之花绽放的重要前提,才是所有艺术家成功的重要前提。涓涓细流相汇,方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同样,池水尽黑、退笔成冢,才可能有笔力扛鼎、入木三分之妙。
多读书并不是要让从事书画创作者掉进书袋子,而是让书画家养成开阔眼界的一种自觉,是立足于当世开拓进取的助推剂与调和剂。艺术需要自由和个性,但艺术家不应是脱离社会旋律的纯粹自由人。在社会生活中,书画家应该具备不可推卸的担当情怀与责任意识,对社会万象要有敏锐的观察,对诸多浮华和功利的伪艺术现象要有警醒的认识,大美的艺术应拒绝狭隘和偏执,追求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多读书正可以调节艺术创作的情态,以实现艺术的朴厚之美和普世意义。
现代美术教育的两位先驱徐悲鸿、林风眠先生便是眼界开阔、勇于进取的典型代表,他们对当时文人写意的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又具有走出去的勇气,远渡重洋,去认真研究学习西方的艺术观念。1920年6月,《绘学杂志》第一期发表了徐悲鸿先生的《中国画改良论》,文章尖锐而严肃地指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根据当时中国画学的诸多弊端,徐悲鸿提出了著名的五条解决方法,即:“古法之佳者守之,弃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为了“改良中国画”,徐悲鸿与林风眠在同一年(1919)先后“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艺术研究方向,如徐悲鸿崇尚古典画法,专心于欧洲学院派的写实主义传统,林风眠则主要醉心于“印象主义”和当时“巴黎画派”的表现形式。1925年回国后,他们分别成为当时中国“写实风格”与“表现风格”的代表,在当时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主导作用,并极大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绘画风尚,其共同特征是:他们从知识结构和绘画程式上对中国绘画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革新,颠覆了传统文人写意一统天下的固有模式,为当时的中国绘画进行了一次大的换血,给中国绘画带来了鲜活的视角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无论徐悲鸿还是林风眠,他们对西方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借鉴皆有一个前提,即对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有了相当之研究与体悟,在中国画的本土语言表现上首先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他们对西洋观念和图式进行研究借鉴,两方面融会贯通,才初步开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新体系和新模式。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当年他们所创建的美术教育模式,而更应是敢于突破固有传统和陈规陋习的勇气,遵循“尚古贵在创新”的艺术理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完善和开拓无垠的艺术空间,在当前繁荣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摒弃急功近利的粗放审美,创建喜气冲融的高华韵律。
总而言之,有了读书的引导和进取之心的激励,在兴趣加勤奋所构建的坚实基础上,胸中的庄严法度和浪漫才情相生相发,方能不囿于狭隘的时空观念,实现胸中千古之思和腕下万里之势的辉映,神超理得,技进乎道,真正进入中国画“依仁游艺”的大境界。
(姜金军)
姜金军新著《“古意论”探微》由天津人美社出版
姜金军、陈丙利等博士画家走进滨海画美景
笔情墨趣 绘画结缘 画坛伉俪姜金军贾佳
画家姜金军:给山水留白 静气绘大美
姜金军:我与恩师范曾的学画情缘
专访姜金军: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实践与绘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