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宋代大词人晏殊的千古名句,描写大自然每天都在发生的周期现象:燕子不远万里来了,预示着新的春天来了。而近日晚在中国嘉德北京春拍的夜场拍卖上以2.07亿元高价成交的曾巩《局事帖》,就是这样的燕子,让大家关注艺术市场上的周期现象。在笔者看来,这种周期现象的奥妙,就在 “似曾相识”这四个字上。
《局事帖》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名家曾巩之手,是他写给同乡的一封短信,全篇包括上款、日期在内,总共才124字。但是,由于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而引发的党争,宦途坎坷的曾巩书迹很少流传,目前存世的似乎仅此一件,还被带到了海外。因此,市场人士称其为“海外孤本”,受到格外的关注。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特别的关注,其在拍卖场上的“履历”非同凡响:1996年,此帖在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50.85万美元(合人民币451.91万元)被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买下;到2009年,其在北京保利秋拍中又再次现身,结果这件估价仅为1200万元至1800万元的拍品最终拍出的成交价超过了1.08亿元。如今,时隔不到7年,《局事帖》再现拍场,起拍价为1.3亿元,落槌价则高达1.8亿元。
有趣的是,《局事帖》的几次现身,都处在中国艺术市场的关键时刻:其首次露面的1996年,正值中国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刚刚兴起后不久,中国艺术市场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期,当时国内的拍卖场上涌现了许多内地的新买家,其中包括今天已经成为大藏家的刘益谦。不过,当时主导市场的,还是欧美古董商以及中国港台大买家。到了2009年,经过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的内地艺术品市场,则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关口: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了市场信心,中国艺术市场已经从2004-2008年的第二个繁荣期后陷入一个短时期的深度调整,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出台四万亿救市计划以及配套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让中国经济进入最后的冲刺,也刺激了中国艺术市场高调进入“亿元时代”。《局事帖》此刻破亿成交,成为一块敲门砖。
如今,《局事帖》再度现身,艺术市场乃至其背后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却已今非昔比:一方面,那个“亿元时代”只维持了两年半,就在2012年掉头向下进入了行情调整期;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从2012年起开始减速,虽然经历了多次左冲右突,包括刺激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都未见明显的成效,中国经济进入L形的长期调整的阶段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在这个背景下,《局事帖》仍然以高价成交,7年间身价涨了近亿元,再次证明了中国艺术中的经典作品的市场价值。尤其是古代书画,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仍然受到新老买家的追捧,确保中国艺术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趋缓的背景下立足于不败之地。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周期性的现象:在海外成熟的艺术市场,类似《局事帖》这样的孤本、杰作,如此屡屡现身拍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往往有7年甚至更长的间隔。而这件《局事帖》,这次现身与其2009年的第二次现身之间,相隔也近7年;而其首次现身与其第二次现身之间,相隔时间差不多翻倍,不到14年。不过,这种“七年之痒”的间隔周期,却与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周期并不协调:1990年代其第一个繁荣期开始于1992与1993年之交,被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打断;2004年开始的第二个繁荣期,则被2008年金融危机打断;2009年开始的第三个繁荣期,被2012年欧债金融危机打断。更有趣的是,2012年中国艺术市场进入行情调整期后,由于中国经济形势一直未见起色,艺术市场也没有像业内人士所期待的那样,很快再次进入繁荣期。
与7年前相比,《局事帖》在中国嘉德北京春拍上的表现,似乎说明像这样的“海外孤本”仍有升值潜力,相应的,古代书画这个非常小众的板块确实可以吸引大买家携带大资金进入,但是,这次嘉德春拍中仍然有不少古代书画的高价精品未能找到买家,说明市场仍然热中有冷。另一方面,这次斥巨资将《局事帖》收入囊中的买家是中国娱乐业、影视业的大亨、华谊兄弟公司的王中军,如果以近年来中国影视业、娱乐业的快速成长为背景,可见这位多年来热衷现当代艺术收藏的大买家变身古代书画的新买家,堪称意味深长。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句诗:“似曾相识燕归来”。周期性现象,表面看冬去春来无非是四季更替,其实每一次周期再来绝非无聊的重复,而是都带来新的因素,预示着新的变化。至于《局事帖》,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其身价涨了多少,而是其买家的代际更替,从中可以了解决定艺术市场未来的力量对比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正如西哲先贤的一句老话:“人不能再一次踏进同一条河”。(作者 邱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