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05年,艺术硕士专业正式独立招生,其独立缘于国家对艺术人才提出了新的期望。尽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艺术学科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初衷也是本着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很多情况下,艺术硕士成为高校扩大硕士招生的名目,结果导致艺术硕士研究能力明显弱于学术硕士;艺术创作水平与学术硕士无区分度;出现混合培养、管理松弛问题,导致很多学校存在“艺术硕士非专业化”情况。究其原因,在入口、出口、培养规划方面缺少规则。如何解决问题,提升艺术硕士的专业水准?笔者认为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素养、提升其创作水准。
杨穆金(广州美术学院) 可阅读的时间之三
版画 76.2cm×61cm
就艺术创作而言,第一个关键词是“创新系统”。当前,中国当代艺术创新往往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创新往往局限于形式技法本身忽视艺术的整体意识,尤其是在艺术教育中,这种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形: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是学生风格像老师。造成这种情形的最终原因就是专业艺术教育中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系统”的思维培养。缺少这种整体、系统的创新,仅仅局限在某种技巧形式、玩弄某种概念、粘贴某种文化符号上,最终都只会陷入创作的死胡同。鉴于此,专业硕士的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建构“创新系统”的意识,否则,无法实现艺术专业硕士的高水平发展。
贾鸿志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 回声1
雕塑 2016年 (指导教师:黎明)
第二个关键词是“综合完善”。现代教育中学科划分的过细导致知识结构的断裂,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中也出现过度追求专业区分的情况。艺术专业学生往往缺失自然、社会学科的养分,导致专业硕士过分专注技能,从而带来思维空间的狭隘。很多专业硕士有过工作经历,某高校设计类专业硕士曾谈到上班后发现设计必须迎合用户需求,很难有自己的想法,主要创作就是一种低水平地满足社会需求,想做到引领很难。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很多真正有思想,有综合素养的设计者能开拓领域并服务社会大众,说明他的服务对象并非某个客户,而是社会的某种群体。这种能够建构我们生活的艺术创作思维往往需要“综合完善”的素养,这是“创新系统”的内部驱动力。
第三个关键词是“社会责任心”。艺术最终要作用于社会,改造社会,引领社会,影响时代精神。这要求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有强烈社会敏感能力、责任心、使命感的人。艺术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若能坚守设立之初衷,去除功利主义心态,真正基于国家艺术文化之需求,为培养国家人才,严格把好关,艺术硕士专业水准才能实现真正的飞跃。目前,很多艺术硕士作品不能打动人心,出现抄袭、模仿、雷同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创作始终游离于生活之外,或者仅追逐生活的表象、或者以媚俗的姿态迎合时尚。
总之,艺术硕士要想突破现有的问题,真正体现出专业特色,在教育和创作中亟需从以上三个层面全面提高,一方面要去除艺术硕士功利化思想,提高并严格把控入学的专业水准及门槛;另一方面培养中要注意提升专业素养,扭转艺术教育中长期存在人文缺失、分科极端、急功近利、浮躁、经验主义等弊病,加强“系统创新”“综合完善”“社会责任心”的提升。(作者 郝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