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由“章法”始
概括地说,章法是指在进行书法创作或鉴赏书法作品时,就字与字、字组与字组、行与行等艺术作品的构成单元进行安排和考量,在此种“分间布白”的过程中注重和体会倾曳、平稳、远近、上下等呼应、对比的关系,属于书法研究的本体范畴。随着时代易换,章法形成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时代性和喜好倾向。
纵观古代书论,并不缺乏关乎章法的书论,然多失于零散片段;更因受时代所限,无法构建系统的书法史脉络。近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再版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大厦举行。作为他多年思考经验的整合,此书是胡抗美作为当今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回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评价道:“他的理论勇气令人钦佩。他对章法的研究立足于当代书法创作,实质在探讨书法的现代性问题。本书的出版是当下书法转型的标志性著作,是当代书法创作走向自觉的一个标志。”研讨会邀请到20余位来自美学研究、书法学、音乐学等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跨界式的学术交流。引人注意的是,本次研讨会带给我们多种启发,贯穿着“章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次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探讨。
跨学科交流带来的学术碰撞
应该说,如此规模的跨学科交流并不多,伴随着20多位青年学者的发言,围绕“章法”主题,将绘画、文学、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内容囊括其中,不断丰富着此书所探讨的学术范围和内涵。这在当今愈发专业和精钻的理论研究中实属难得,诚如北京大学副教授祝帅所说的那样,“跨界有一个历史的原因,分科教育的提出将美术学分化,现在重新又集合在一起,是一个学术范畴的历史性转型”。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宋瑾将书法与音乐进行类比,认为书法中字形结构关系就是它的内容,而呈现出的形式就是其形式。而通过类比音乐作品的演奏和审美,提出就时间维度来说,书法的运笔和音乐的演奏都是一种运动的线性模式。如同音乐创作,连贯书写的字距间隔是一次性结构和不可回溯的,而二者的差异在于,音乐的创作和欣赏拥有单一的时间节奏,然而书法则拥有创作和欣赏的双重时间。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陈明从书法和绘画空间的异同角度谈道,“绘画是基于物象的表达和诠释。而书法不仅仅停留在物象上,更必须在取象的基础上加以抽象,这就决定了书法空间和绘画空间的不同。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其时空呈现都体现出精神性与道的哲学”。
书法本体问题“形式自律说”
今古书法最根本的区别,便是因为书法生态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实用目的退化和将审美价值作为唯一追求的创作动机。放眼书法史的整个脉络,毫无疑问,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时代使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更解构了内核结构稳定的书法艺术,使得书法艺术在近30年中产生了最深远和急促的变化。这是由书法学科外部作用于书法创作内部的客观结果。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宁就当下文化环境的缺失谈道:“文化的缺失和当前的社会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就此,他进一步指出文化论者和反形式论者都有着各自的问题,那么当我们对原问题进行思考时,胡抗美提出了“形式自律”的命题,通过对章法的梳理及书法学科现代化进程的脉络把握,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释。他认为就“以对外在的视觉冲击转向内在的视觉感染和审美享受”来说,胡抗美提供了理论根据。对此,社科院副研究员刘悦笛将艺术自律与书法的自律相比较,突出了书法与美学之间的关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邓宝剑以两个文本——阅读的(文辞构成的)文本和观赏的(形式构成的)文本,来说明形式是书法的本质属性,并补充说明传统的形式仍然可以在当下发挥作用。他还特别提到了书中“区域造型”的方法和意义。
作为回应当下书坛创作问题的思考,胡抗美认为,书法的本质在追求和突破形式上有两个底线,这是当代书法创作所不能超越的边界:一个就是传统基因不可变;第二就是坚持汉字的创造。此次研讨围绕“书法章法”,以跨学科的学术碰撞为书法理论研究开拓了宽阔的视野。(作者 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