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日前,“广陵潮——顾风主题书法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展,扬州文化学者、文物考古专家顾风用书法形式复活扬州这座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用历史的图式对接书法的现代语式,展览学术性和艺术性并重,以耐人寻味的“主题书法展”呈现在世人面前,值得书法界思考借鉴。
用书法诉说一座城
细读展览,记者发现展出作品几乎囊括所有书 体,经文以及题跋解读特色鲜明,充满书写趣味,只用于扬州的“邗”字,被顾风以大篆形式呈现;甘泉山汉墓出土的“广陵王玺”印,以汉篆形式展现;李白《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七绝诗,则用行草方式再现……顾风用书法叙事,从吴楚文化讲述到两汉文化,从六朝、隋、唐继而讲述到康乾乃至民国,用不同书体与不 同节奏来配合不同的历史细节与文化典故,120件作品,扬州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之境跃然纸上。
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评价说:“顾风采取了书法创作形式,发挥自己考古与文物研究专长,用书法讲述扬州的历史与故事。观众欣赏到这些作品,如同徜徉于历史长河之中,领略扬州的历史风采和独特魅力。”
扬州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通史 式城市,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去年是《左传》记载的“吴城邗,沟通江淮”重大历史事件发生 2500周年,也是扬州建城历史的重要时间节点。顾风表示,经过3年努力筹备的此次展览是为了表达对历史的敬畏,对家乡的热爱。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情怀 和责任,使得顾风在书写中不自觉地呈现着某种文化的意态。
作为江苏省文博专业的学术带头人,顾风最早为 外界认定的身份是“有才情的书法家”。他自幼在祖父、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此后又得到舅祖昆明周岳年,扬州孙龙父,苏州王能父,上海翁闿运、郭绍虞,南 京林散之诸名家的指导。青年时代曾在高校任专职书法教师,后调入扬州文保单位,此后几十年一直致力于扬州古城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并为2014年中国大运 河的成功申遗奉献了人生的黄金岁月。顾风说:“大运河申遗工作让我跳出扬州看运河,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更加系统地看待中国文化艺术的流动、传承与延续。展 览中就有好几幅作品涉及这方面内容,比如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评价等。”
从古文字中寻找书写灵感
“广陵潮”主题书法展览分为3部分:“地理行 政篇”“文物考古篇”和“文化艺术篇”。“文字”无疑是这个主题创作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对于顾风,文字的作用不仅是叙事,在他看来,每一个古文字都是 一个独特的审美主体。扬州出土的古文字形态丰富,有青铜器铭文,铜镜铭文,金属器皿上的刻画文字,印章、封泥、简牍文字,陶器、漆器、木器上的墨书和刻画 文字砖文等。无论从字形种类还是艺术多样性上来看,都堪称中国文字及书法演变发展的缩影,尤其以铜镜铭文、砖文、漆器刻画文字等最为独特。
顾风善于依借古文字激发他的现代书写灵感。他 对简牍、砖铭等民间书法趣味的汲取,使其书写有了“活”的审美空间。“这些都是书法家临摹创作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顾风说,临摹学习演化生发,应该是对 古文字最大的尊重。但尊重原作并不等同于简单临摹,比如他用硬笔把握漆器针刻文字的顿挫、转折与节奏,用速度的加强来表现金文的力度;比如他发现写在铜器 上的钟鼎文章法参差错落,很现代、很有美感,于是在笔法和章法上将其进行艺术的延伸。
出土的古文字中顾风最钟情汉代的古文字。他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马王堆帛书进行临摹和研究,是国内第一批向帛书学习的书法家之一。“古隶是一种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又带有行草笔意的书体。文 字象形性的较多保留,笔法的丰富多变,使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装饰趣味和时代感表达的可能性。”但顾风也表示,由于学习古文字,学习先秦书法既要克服结构 方法和书写笔法的差异性,还要在识读古文字上下功夫,创作时必然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
书法曾经是对文字的书写,它承载着文字的所有 内容和意义。千百年来,书法一直在相对稳定的通道中发展,步入现代后,人们的视野被打开,于是当代艺术、现代水墨等纷纷出现,当书法抽离了文字内容的承载 功能,而成为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后,视觉化的书法好像无论怎样变,都难以满足观者饕餮的感官需求。顾风将文字的重新集中植入,让人猛然意识到文字的作用, 并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文字的书写意义。他让人们看到,一段很有意味的文字不但能补充视觉维度的不足,而且还能延伸作品品赏的空间。
回归文化传统才有出路
什么是中囯书法?中国书法如何走向现代化?是 顾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要界定,将那些把文字的载体都拿掉的艺术形式先剔除,比如现代水墨等,应把它们归为当代艺术。“从书法史的角度,文字 和书体是受实用性的要求在发展,不因个性化和艺术性而留存,因为艺术性很高的东西往往太小众,不利于普及交流。于是,使用文字的阶层自然做出了选择,书法 慢慢变得工整,易于辨识和交流。到了唐代,唐楷将自由文字规范起来,完美的法度使一些活泼富有生命的艺术价值被丢弃了。这就需要后来人包括今人将之捡回 来。追本溯源,从历史的源头、从民间求得可贵的真率与活泼,这是清代扬州书坛发展的启示,也是今天书法艺术发展需要正视的一个空间。”顾风说。
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顾风发现,由于不同时代 的古文字在结构和用笔方面有着不同的规范,书写者个体的个性化发挥,工具、工艺和物质载体的差异,因此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这些出土的早 期文字自然、凝重、古拙、率意,其共性特点就是有规矩而又不为规矩所囿,充满着活力和张力。
“有如此丰富珍贵的大量出土材料还会担心中国 书法没有前途和出路吗?”顾风越来越坚信,当代书法家的前途和出路在于回归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只有具有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的作品才是中国书法,只 有保持文化传统的中国书法才不会丧失文化方面的独特性。“举办此次展览就是希望书法界同仁从单纯的书法层面跳脱出来,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向这些艺术瑰宝学习,从中获益。而不是丢开传统的参照,仅仅依靠笔墨技巧和形式闭门造车!艺术的突破还是要靠文化的引领。”顾风说。(记者 李亦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