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编者按
鲁迅曾经说,文艺是国民精神的光,它总是不经意地表现出国民精神的状态。《人民日报》也曾发文称,我们今天文艺创作失去信仰、失去灵性、失去判断、失去方向,是整个民族缺乏想象能力、缺乏自由精神、缺乏思考意识的表现,这是当下文艺创作的最大危机。
中国的文学艺术,不缺少故事,而是缺乏表达;不缺少能力,而是缺乏责任;不缺少资源,而是缺乏灵性;不缺少资金,而是缺乏生命。今天的文艺创作缺乏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反映在美术界,创作主题“回避崇高、远离经典”,呈现形式化、矫饰化、娱乐化、波普化的倾向,已是当今美术创作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今天美术创作主题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有时代感和紧迫感的课题,也是广大美术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雷人的展览名称可休矣
彭庆阳
近日,看到一则名为“中国当代核心大师作品邀请展”的活动预告,当目触到“核心大师”四个字时,笔者立刻“石化”了。在这个没有大师的年代里又何来“核心大师”?如此雷人的展览名称,让人匪夷所思。
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展览名称爱玩“标题党”,原本普普通通的书画展在其名称上总爱加以前缀进行修饰,如井喷式的“最具学术性”“最具收藏价值”“实力派”“时代经典”的邀请展、学术展、交流展等等。一些展览的名称与其内容不相符,大有“披着羊皮的狼”之表里不一,如果你被这些好听的展览名称所诱惑,去了,看了,就知道了,学术展并不学术,实力派也没有实力,顿时徒增被愚弄、被忽悠的感觉。不过你也能从中悟出一些道道,那就是展览名称和内容根本就名不副实,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就像饭店推出的菜名,“群英荟萃”就是一盘萝卜,“金屋藏娇”就是鸡蛋炒豆芽,你还指望“老婆饼”能吃出老婆吗?所以,千万别拿这些展览名称当真。
雷人的展览名称是一种过度包装,有夸大宣传并有蒙骗之功效,虽无明文禁令,但这也是斯文扫地之事,对于咱们这些写字画画的艺术家来说情何以堪?当今的艺术市场,书画家需要宣传推广,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出画册、办展览都在情理之中,“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适量的加点水分、造势宣传也在情理之中。但要有个“度”的把握,搽粉施黛是好看,如果过了,就是浓妆艳抹,流于俗气;穿红着绿也不错,但要量体裁衣,要不帽子衣服大了,人就没有了。所以,展览的名称尚且如此,如果谦称为“拙作展”“学书展”或许是另一道风景,放低自己,不炫耀、不卖弄,这才是至高的境界。
如今的展览,大多“只要面子不要里子”,过于追求展览名称、嘉宾身份、开幕式现场等形式上的内容,而无视于展览作品的主题内容、艺术语言,实则是“病态”的展览。而今,这种“病态”的展览何以能够风行?乃名利作怪。一些主办方、承办方为了金银满钵,甚至蝇头小利,不惜余力地在展览名称上下功夫,以各种花哨的噱头造势,引起关注,忽悠书画家上钩。于一些书画家而言,要想在艺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有“名”,有了名才能生利,于是乎,利令智昏,忘却了为艺的初衷,而沉迷于有着哗众取宠之名的展览,梦想着一场场展览就是“大师”升起的地方!或许“存在即合理”,正是因为书画家的需求,这些展览越玩越炫,风靡一时。因为名利索求,诸如展览名称的“雷人”现象在书画界无处不在,君不见,书画培训名曰“高研班”、画册做成“大红袍”、三五相聚叫做“雅集”、出国玩玩也被誉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等,如此为名所累,一些人却乐此不疲。
展览的名称,就像文章的标题,是其内容的一个标识,一个响亮的名称可以为展览增色加分,让人铭记怀念,可“响亮”绝不是胡编乱造、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一种对艺术的虔诚、真实、质朴,有感而发的内心写照。当下的一些展览就像激素鸡、注水肉的存在,无论叫多好听的名字,也是饱受诟病、为人唾弃。进行名称“整容”,要么是惊悚怪异的“雷人”味,要么装作文气冲天的学术味,可改变不了实质内容。这样的展览,无需去现场,通过其宣传就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主办的是山寨社团,承办的是文化公司,画家要么是大师要么是专家,作品也是标签化、“一招鲜”的,现场除了耳熟能详的几位嘉宾之外,似乎就看不到观众了。这样的展览,不看也罢。
展览的举办方、参展者,于“名利”之爱,乃人之常情,但若取之无“道”,终究被忽悠的不是观众,而是自己。于“名利”之爱,老子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放眼当今书画界,处处可见一些人在名利的圈子里翻来滚去,奋不顾身,忧患得失。故此,雷人的展览名称还是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