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贺天飞
老人家带着遗憾,不情愿地走了。在他弥留之际,我去看望他,他对我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写了一辈子书法,竟没有成功,穷了一辈子!”
这位老人原是我老家的一位民办教师,后来在一次车祸中腿落下残疾,工作没了,老伴也离他而去。此后的大半生,他便穷困潦倒、孤苦伶仃。可老人一生酷爱着书法,几十年笔耕不辍,直到拿不动笔为止。书法,也是他唯一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可也是因为书法,他穷了大半辈子。
残疾之后,他丧失了劳动能力,曾想写书法卖钱养活自己。可他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基本连饭钱都挣不上来。
其实是他没弄明白,一个普普通通的书法家,要想靠卖字来养家糊口,是相当难的,更不要说发家致富!近些年来,据我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靠卖书画暴富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红顶书画家”———头上有“红顶”,而且上面还有更大个的“红顶”给罩着的。从艺术角度看,这类人物的作品尽管还说不上是艺术品,但是他们占山为王,把持着书画艺术界的圈子,艺术的好坏高低就是他们说了算的,所以他们能捞到堆积如山的金钱,成为新时代的金身贵族。另一种是,艺术确实出乎其类、拔乎其萃,鹤立鸡群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的确耐看,有新意,凭的是真本事。这类人,市场看好,也混得不错。而书画艺术的平庸之辈,那就市场萧条、出路堪忧,更别说发财了,能养活自己,就已经不错了。
在中国,书画作品的价格是有天壤之别的:有的人的作品,一平尺可以卖出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高;有人的作品,毫不夸张地说:一公里只卖二百元!这,就是差距。
这类“中国式差距”内中的蹊跷,比如“红顶书画家”的名实不符、制造天价垃圾,本文暂且不议,这里只谈谈我的那位“骨灰级”老乡的书法。他的书法的确也不尽如人意,尽管功力深厚,线条也老辣、流畅,但是太过于传统,老实、呆板,没有新意,更没有自己的特点,好像一个人长着一张“大众脸”,走在人群里不易被人发现一样,还不如那些长得“歪瓜裂枣”者,往往还有不低的回头率呢!
回到作品上来,我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些书画家的作品,在没有落款署名前,谁也不知是谁写的,也就是说署谁的名字就是谁的。我们走进展厅参观作品时也是如此,往往让人看不下去只想离开,为什么呢?没特点,没新意,没看头。不像一些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有着明显的艺术风格,比如启功、沈鹏、欧阳中石、舒同、武中奇等,那作品不用落款一看便知是谁写的。
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是书画艺术家一生最大的败笔。
书画家,尤其是想终生吃这碗饭的书画家,应该明白一生的使命是什么。有的人一生只会临帖仿帖,只会临摹某书画大家的作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一辈子!当他成为“骨灰级”的时候,回头盘点自己才知道:都是别人的东西,自己一无所有,一辈子的力白出了,人也白活了,落下一把辛酸之泪。
作为书画家,一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作品雷同别人。试想,雷同别人的东西,相当于替别人活着,越是雷同越是悲哀,越是自己的死路。
当然,我并不是说书画家临帖没有必要。但临摹,只是学习的过程。我也不是反对中国的传统艺术,传统,是无数书画艺术家共同的心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必须要从传统中破茧而出,只有出新,才有进步和发展,才有出路。
可想而知,我们的书画艺术之路走了几千年,才来到了今天,假如我们再沿着古人的脚印重叠一遍的话,还得需几千年呀!那,还能进步吗?我一贯主张:艺术家要从前人艺术的终点线上起步,艺术才能进步,才能发展,否则,就是走回头路。临摹古人和今人的技法,只是为了了解,为了借鉴,为了参考,但完全没必要去传承!不仅不要去传承,还必须去破坏甚至颠覆,然后重组新的“品种”。这,才是书画艺术家的一生使命、一生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