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返本溯源 临摹是艺术的必经之路?陶瓷藏品的理想保养方法内部结构变化 墨守成规难生存海派精神仍旧是艺术家的精神归属纪念建军89周年 红二十四军专题纪念馆开馆纸比金贵:一角翻到了五万元匠心・无极——刘志军《前传》戎凯&刘丽娟:认识版画,先要知道它是复数的艺术2016北京拍卖季启动:十年品牌积淀打造行业名片上半年经济平稳过度 艺术品市场信心依旧徘徊两级分化形式逐渐模糊 佛像铜炉板块稳定攀升三胞收购南交所:资本换血探索新生路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展开幕暨张骥作品集首发藏家群体变化 艺术市场收窄或将成常态大壑无声—郭金服山水画巡展首站在广州开幕药艺术流动空间推出“内伤”刘绍隽个展艺术家何世斌用抽象艺术表现非遗女书李贵君参加水墨丹青上海展 不囿于传统形神兼备艺术西湖 别样精彩—迎G20馆藏名家精品展亮相上海嘉禾2016秋拍公开征集人间烟火的味道:书画名家张毅敏的花鸟艺术组图:诗情画意,笔墨风韵—胡振声兰花作品欣赏视频:著名画家毓岳做客天津美术网著名画家毓岳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组图:津门青年女画家于栋华的“金陵十二钗”青年艺术家李梁个人作品欣赏—无常行旅高清图:“南国荔枝红”画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白云横翠岭——黄君璧画集序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徐永生的人物画视频:笔底庄严-李寅虎个人作品展高清图:笔底庄严-李寅虎个人作品展在天津美术网艺术馆开幕视频:著名花鸟画家孙季康先生收徒仪式视频:著名画家曹剑英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画家曹剑英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墨韵颂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书法作品展在津开展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返本溯源 临摹是艺术的必经之路?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08-02 15:14

  天津美术网讯 将持续至8月14日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研究展系列:艺事重述——艺术史进程中的‘广美摹本’展”,自7月中旬开幕以来,得到诸多业界人士的点赞。被誉为“中国意象油画拓荒者”的鸥洋老师甚至感动地说:“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展览,可以引发人们重新关注、探讨临摹的价值,尤其是临摹在油画学习中的作用。”

  那么,本次展览究竟呈现了哪些别样之作?就普通观众而言,这样一个“摹本展”,到底有没有看头?传统国画学习中,临摹一直是必经之路,对于油画学习,临摹又能发挥怎样的功效?就此,记者采访了广美美术馆副馆长胡斌及摹本作者陈金章鸥洋等名家。

  临摹往事:欧洲油画吹来新风敦煌临摹艰难困苦

  所谓“广美摹本”展,呈现的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珍藏的部分教师临摹的前苏联、欧洲油画以及敦煌壁画、雕塑作品。

  油画部分,主要选取了两个特定时期的临摹作品:一是1956年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前身)老师们临摹的前苏联展览馆的作品;一是1978年广州美术学院老师们临摹的欧洲作品。

  1954年,北京的前苏联展览馆举办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引进的首个外国画展,当时中南美专派了很多老师前往参观学习。1956年,展览巡回来到武汉,时任校长的胡一川在展览开幕前借出了五十多张作品,运到中南美专,组织老师们对这批画作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等大临摹。除胡一川亲自参与外,王肇民、阳太阳等油画名家也都进行了临摹,在此期间,前苏联着名油画家梅尔尼科夫在中南美专进行学术访问,对学校师生的临摹给予了指导,同时也对这次临摹的作品表示高度肯定。当时,这件艺事在全国可谓独此一桩。

  第二次临摹则源起于1978年在上海举办的“罗马尼亚十九、二十世纪绘画展览”、“十九世纪法国农村风景绘画展览”,以及在长沙举办的“瑞典绘画雕刻展”,给当时一直深受苏式绘画影响的中国美术界吹来了一股新风。因此,广州美术学院派出了在校师生前去上海和长沙学习临摹原画。

  壁画临摹同样曾进行过两次,分别是1961年和1979年。

  据陈金章介绍,1961年,他与杨之光、吉梅文、林凤青、胡钜湛、冯玉琪6位正值壮年的广美国画系、油画系老师,由学校组织推荐前往敦煌临摹。那时候,火车是没有卧铺的,白天坐着,晚上则睡在地板上,由于走走停停,他们足足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到达敦煌,接待他们的是常书鸿的夫人李承仙。由于生活条件很艰苦,食物短缺,看守敦煌的工作人员大多都去打黄羊、野兔充饥了。陈金章与其他几位老师,每天就靠着两个五六两重的馒头,就着西瓜皮做成的“菜”充饥。就这样,他们在各个洞窟中穿梭,临了一个多月。“李承仙请我们吃的最奢侈的食物,就是一个‘哈密瓜’,中间也给过我们送过一些红枣,因为太珍稀了,所以记忆非常深刻。”陈金章说。

  而后,1979年,由广美国画系老师尚涛带队,方楚雄梁如洁陈永锵等数位年轻教员和研究生,再次前往敦煌临摹,并去了芮城永乐宫。尽管条件仍然艰苦,但至少食物有保障了。梁如洁介绍,当时,北魏、隋唐的艺术对老师和学生们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因此,本次展览,无论是油画还是壁画的临作,都非常丰富。

  名家临摹:具有个人温度和视角的再创作

  当然,除了涵盖面广,这次展览更主要的特点是:名家名师临名作。胡斌表示,对普通观众来讲,临摹的作品是否值得一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

  首先看被临摹的作品如何,如果被临摹的对象不具有经典性,那这样的临作确实没有太大看头。而这次展览,油画部分临摹的既有俄国列宾、列维坦、格里采等名家的作品,也有法国柯罗、高更、莱尔米特等大师的作品。虽然今天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仍,但观众要看到这批油画的原作也不容易,其出现是有历史机缘的。像前苏联的那批作品,是直接拿到学校里来临摹的,非常难得;今天,罗马尼亚、瑞典两个国家的油画作品到中国来展出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透过这些临作,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语境。

  至于敦煌壁画,有人可能会觉得现在要看原作容易多了,事实上,也不是所有人想去敦煌就能去。而且,几十年过去了,敦煌很多洞窟已经被保护起来,看不到了,或者状态已经改变了,而这些作品中,留下的是五六十年前的历史印迹。陈金章也表示,1961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开放的敦煌宝库,360多个洞窟几乎全都看遍了,大家自由选择临摹对象;而今天,敦煌基本上只开放15个洞窟。所以,这批壁画临作,是今天的人们亲临敦煌也看不全原作的。

  其次,临作是否有艺术价值,还要看临摹者是谁。这批作品的临摹者,基本上都是当代中国画坛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的临作,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创作,具有个人的温度、自我的视角,而不是简单的复制。“面对同一幅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选择临摹的角度、方法往往有区别。就说临摹敦煌壁画,张大千的临摹就跟这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不同。敦煌壁画历经上千年风雨,颜色都已经改变,线条也发黑了。张大千是通过今天的状态去揣测它们最初的样貌来进行临写的,可谓‘临旧如新’;而这些老师们基本是按照他们面对的现状来临摹的。”胡斌说。

  另外,胡斌告诉记者,艺术家们的临摹,跟有的名画复制基地的流水线产品绝不可同日而语。名画复制基地的复制是一种奴仆式的临摹,他们完全屈从于对象本身,只是复制对象的外在形貌,并不在意作品的神韵。同时,名画复制基地的临摹是机械化的流水线作业,和生产一双鞋子、一件衣服并没有什么区别,负责画眼睛的就一直画眼睛,负责画鼻子的就一直画鼻子,这样合成的作品当然不会有生命力。为什么懂行的人一看就会觉得这样的复制品很媚俗?就是因为他们无法传达出世界名画所具有的精神魅力,尤其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虽然本次展出的油画临作,不能说全都达到很高水准,但艺术家们是在完整把握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临摹,当中确实展现了他们自我的风采。

  临摹价值:临摹如研究是“打进艺术”的有效方法

  而从学术层面来看本次展览,胡斌表示,由于中国一直就有临摹传统,这种思路同样会被引入到向西方学习中。不管这种学习对艺术家的创作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已然构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们要从艺术史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家的风格、技法来源,就要了解他们背后的学习资源。譬如,由于传统的笔墨语言在表现当代人物、当代世界时无能为力,所以不少国画家通过从西方“拿来”,通过临摹经典油画来获取经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杨之光1954年临摹了列宾的名作《萨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解决了用水墨来表现众多人物形象的问题。

  自认为从临摹中获益匪浅的鸥洋,更是直率地说:“临摹就像吃营养品,不可能一天见效,但一定会增强自己的体质,某一天自己的风格突然形成了,你可能不清楚最主要是哪些营养起作用,但一定是这些营养起作用了。李可染先生曾说过:‘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在油画学习上,临摹同样是一种‘打进去’的有效方法。”

  鸥洋告诉记者,当年她刚考入中南美专,就看到了学校礼堂上挂着老师们临摹的前苏联展览馆巨幅油画作品,感觉很有学习氛围,备受鼓舞。

  后来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到敦煌临摹壁画,到湖南临摹“瑞典绘画雕刻展”作品,1985年,鸥洋还自费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临摹伦勃朗、塞尚、德加等大师的作品。

  “当时,大都会博物馆对艺术家的临摹是大开绿灯的,可见西方也有这个传统。我只需告知工作人员我想临摹哪一幅作品,他们不问我的来路,也不用我做什么担保,就翻开本子看看是否有空档,如果没有其他艺术家正在临摹,我就可以开始了。他们会在我的画布后面盖一个copy的印章,同时还会提供一块垫布和一个画架给我。每天,没完成的临作,工作人员会帮我收起来保管好,第二天再拿出来让我继续临,并且会给我一个徽章,戴上就可以随时自由出入博物馆,不用再买门票了。所以我在大都会博物馆一泡就是四个月,一个馆一个馆地临摹。收获非常大。比如伦勃朗作品上,有那种像红宝石一样透亮的色彩,很让人惊艳。仔细辨认,我发现在透亮的油层中间又有一块块方形的笔触,我认为他是在画布上先铺一层薄油,再做肌理,而后又用薄油渲染,最后才出现这种光彩夺目的效果;像雷诺阿画的小女孩,手臂上色层的变化,我也研究了很久……正是在临摹中,我才真正了解了前辈油画大家们的笔触是怎么组织的,色彩是如何呈现的,技法是怎样表达的。如果只是泛泛看去,始终无法真正领悟,也无法铭记在心。一句话,临摹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从美国回来,鸥洋编了油画技法教材,并始终如饥似渴地走到哪临到哪。除了临油画原作,她也临国画原作,在她看来,中国油画家,当然也要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广美美术馆做黎雄才大展,鸥洋已经是油画系的资深老师了,但她仍然像个小学生一样,搬来一张大椅子,上面架一个小凳子,认真地临起黎雄才作品上的石头。而偌大一个展厅里面,就她一个人在临摹。

  鸥洋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艺术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临摹,此后由于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很长一段时间临摹已经被忽视了,所以她很期待通过这个展览,人们可以重新关注到油画学习中临摹的作用。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海派精神仍旧是艺术家的精神归属
• 6000件京师瓷捐赠惹出的美丑论与名利祸
• 陈履生:中国画长卷的魅力
• 孙美兰:学术研究是“挖井见水”的过程
• 艺术系统是否需要素人绘画
• 对当下国画作品题目的一点感慨
• 多方生活阅历是艺术源动力所在
• “入世之画”和“出世之画”
• 关山月与廖冰兄缘何如此器重顺德水乡画?
• 冯善书:别让私人博物馆沦为圈钱工具
纪念梁崎先生归真长逝20周年专题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