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什么样的公共空间是我们所需要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又是怎样介入公共空间的?本报参与主办的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近日展开本年度第五讲,广州美院副教授洪荣满做客关山月美术馆,围绕《公共艺术与新媒体——“公共空间的干预与协商”》进行了一场图文并茂的讲座。
作为一个研究新媒体多年的学者和艺术家,洪荣满在此次讲座中,不仅从学理的角度探讨新媒体在公共艺术方面的介入,还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角、从一些案例分析中,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公共艺术项目中间。
公共艺术一直在成长变化
洪荣满在广州美院的工作室叫泛媒体影像工作室,除了理论研究,他自己也时常参与到一些公共艺术项目中间。在他看来,谈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一直在成长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网络化的扩张,还是全球化的泛滥,都会带来公共空间的变化,而公共艺术自然也随之变化。
公共艺术是艺术家在公共空间里来展示主题和问题意识,很多艺术家尝试着用插入、干扰、干预的行动来表达他们在一个公共空间里面自己的反应。在谈到一个公共艺术家怎么样介入到一个空间时,洪荣满说:“可能城市就是他的一个画布,就像我们原来在画布上画一幅画,他的身体、他的行为,或者他借用其他的媒介,来跟这个空间里面产生新的关系,可能是犹如咱们在画一张画,通过颜料、通过造型、通过主题去重新界定一个空间。”很多地方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改善整个街区,或者是改善城中村,重新优化当地的环境来创造新的社区环境。
洪荣满特别强调一个艺术家要有问题意识,当代艺术由审美向文化转型,大众关注的焦点,比如种族、性别、生态、绿色环保、社会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等问题,成为公共艺术的关注对象。比如,有位艺术家专门为无家可归的人做了30个可以取暖的袋子。因为供暖的系统要抽气和排气,他做一个双层的薄膜,通过排气口把袋子冲开温暖无家可归的人。
洪荣满和一位来自德国的声音艺术家朋友一直想就这个问题做一个作品,有一次,他们到江苏太仓做一个工作坊,就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一天中午,他们午饭后出去散步,看到一个亲水平台,本来是让人们接近水、休闲的地方,却被山丘和隔壁的建筑隔断了,河道没有了,周围还种上了菜,两位艺术家当即决定,买一些材料重新刷洗、重新装配这个地方,再举行一个仪式。通过这样一个行为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
新媒体技术改变艺术互动方式
在此次讲座中,洪荣满系统性地阐释了公共艺术的特征,他认为,“公共空间其实是一个让人相遇、互相聆听的空间,一个含有视觉与听觉的空间,他是有一个具有参与性、开放的、民主性的空间。而不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硬装,或者是一个强制的介入,或者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灯光的裸体的人体的雕塑在那里。”
在洪荣满看来,公共艺术有四大特征,分别是互动性、过程性、问题性和观念性。
社会公众是公共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评判者。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新的互动方式,洪荣满在讲座中列举了大量艺术案例,说明艺术家们如何利用公共空间来展示主题和问题意识。
作品《Hand from Above》中,在公共Led大屏幕上,路过的人群图像会被捕捉并在led大屏幕里面出现,他们会看到自己的图像被一巨大的手挠痒,侵犯,移动,不同参与者看到这一幕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逃走,有的退缩,但大部分的人都会挥手互动。
《leave a message》是一个参与项目,一个语音邮箱网络,市民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录入一个放在公共空间的箱子装置里。这些箱子都安装在不同的城市、环境。通过网络互相连接,他们之间可以彼此听到前者留下的声音,也可以通过互联的方式听到对方留下的声音,从而进入一个匿名的声音网络,犹如一场充满意外和偶然的旅行。 (梁瑛 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