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8月14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广东省美协油画艺委会承办的“第六届广东当代油画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落下帷幕。该画展是具有全省性和较强专业代表性的常设展项,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如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此次画展延续着岭南文化的精髓,显示出多元、开放、包容、个性强烈的独特面貌。展览显现了广东艺术家对当代中国生活的思考和艺术探索。
据了解,本届画展以“图像与话语”为学术主题,展出了从广东各地选送的900余幅来稿中经严格评审入选的200余幅佳作,其中有25幅作品获得了本次展览的创作奖、学术奖和优秀作品奖。从本次展览获奖与入选的作品来看,当代文化语境下,青年画家在重视视觉表达效果,借助图像表情达意的同时,不忽视油画语言艺术的视觉性话语叙事,通过图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文化深度。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广东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吴杨波,畅谈广东油画的发展与未来。
发展
油画的写意性可能是下一个热点
摄影技术出现后,传统的绘画艺术面临着来自图像的挑战,同时图像也为绘画在创作方式和创作观念上带来了改变的契机。油画的发展也经历了冲击和变革,油画家开始通过写意等方式来实现突围,从反意识的层面发展出现了像梵高、高更等写意派的画家。随后,当代绘画的创作观念更加多地转向对图像的利用。
而在中国,油画作为外来的画种,自明朝初期传入以来,却呈现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情况。当西方慢慢放弃油画的时候,中国开始流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油画在上海的官太太、留洋的学生中间风靡,称为上流社会消遣、娱乐的方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油画、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开始盛行,慢慢成为国家的主流艺术。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西方现代绘画成为中国艺术家更新观念、改变艺术风格借鉴的对象。吴杨波从受众的角度向记者解释道:“上世纪80年代,富裕起来的市民对于油画的关注度逐渐升温,他们将油画视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和审美的享受。”
进入当下,油画相比以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环境,写意油画这一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形式大受追捧。一时间涌现了无数跟风的画作,更是因为“写意”这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独特的表现方式,出现了很多滥竽充数的作品。
问题
广东油画需要突破图像时代的迷思
广东在中国油画版图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两方面都可以和北京媲美。在油画热逐渐消退的过程中,北京通过政府的扶持,创作一些历史题材的画来维持热度。杭州通过和文人的情怀来结合。广东则强调社会和艺术的结合。
广东是一个足够温和与包容的地方,在油画方面也是如此,但因此也缺乏了旗帜鲜明的特征。很多艺术家绘画的手段和方式,达到了摄影的效果和观念,画面逼真,精致入微。但又会过多地局限于技术,追求画面的“现实性”,而忽略图像本身所要传达的思想与声音。
“虽然油画现在面临巨大的危机,但是很有可能不知道哪一天就突然火起来了。不过最终还是会退守到精英阶层变成人们去把玩的一种艺术形式。”吴杨波对记者说。
艺术的高雅之处在于有它的局限性,并不是大众的艺术。而这也恰好符合了大众的心理,要知道人们都有一种向上看的心态,如果一味的降低标准来迎合大众,反而会适得其反,而这也就是“附庸风雅”的逻辑。当然受众也不要被“小富即安”的思想困住,停滞不前。
在孟京辉之后,戏剧开始有了新的可能性。从毕加索设计舞台开始,就实现了油画向视觉方式的跨界转变。“油画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未来开始尝试与其他艺术相结合,通过视觉思维去运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现在很多的创意园都在走这样的路子。”吴杨波表示。
未来
油画的未来在于“深度”
“现在有很多青年画家的油画作品都很优秀,我知道这是一种新的力量,但这种新的力量是什么,我说不清楚。但在新时代有一种焦虑,即如何去说服别人,让别人相信作在画布上的一件作品是有价值的。”吴杨波教授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疑虑。
在现阶段大众对于油画艺术的认知度、接受度都比较低,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到美术馆认真地看一幅画,欣赏一幅作品。但是,在吴杨波看来,在这个时代,重要的不是一件事情的强度,更不是它的广度,而是在于它的深度。
“马奈因为左拉而被大众所熟知,毕加索将沃拉尔作为知己,这些都说明了推广的重要性。视觉艺术本身离大众比较远,不容易理解,需要有中介去对他进行二次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传播者和研究者是想通过自媒体、纸媒等等媒介去传达一种声音,去营造一种氛围,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提高受众关注度,这样大家才能慢慢融入去接受。”吴杨波说。
当然,媒介的传播并不是简单地哗众取宠,而是用一种全新的、易接受的方式向大家普及关于艺术的知识。
说到广东油画的前景时,吴杨波还是比较乐观。他认为很多买画的人不再仅仅是怀揣着艺术投资的目的,更多的是出于其生活中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诉求的表达。他也一再表示要注重培养观众对于艺术的鉴赏力。要知道传播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口号,而是需要专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普及,去让大家理解。“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受众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等等。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拓宽,对于艺术的理解也会很不一样。”(作者 钟琳 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