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年来,青年艺术家市场份额的争夺日趋激烈,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等艺术机构都在不断跑马圈地,从而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日前,以挖掘和推荐青年艺术家为核心的“青年艺术100”博览会落下帷幕,这一项目已经走过六年,当年推荐的青年艺术家有的已经成长为颇有名气的艺术家,但真正能够被市场和藏家认可的凤毛麟角。对于艺术家来说,选择合适的平台和长远的规划则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机构面临的挑战则是多重的,首先在艺术家甄选层面需要有专业清晰的判断力,明确并适应艺术家快速成长后的市场需求以及心态上的变化,及时调整合作的思路和模式。
艰难行走中寻找生机
现如今,市场结构的调整和藏家审美趣味的转变给予青年艺术家更多的可能。艺术机构也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更多地关注和培育年轻艺术家。所谓的青年艺术家,是指活跃在当下艺术圈及艺术市场的一个群体,他们多为“80后”,毕业于艺术院校,有着扎实的艺术功底。他们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创作方法上都与老一代的艺术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富有更加广阔的思想深度和创新语言,以全新的艺术视角表达艺术理想和人生感悟。这一代的青年艺术家有着强烈的发声欲望,有自主自觉的意识。
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名家名作,而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青年艺术家成为了艺术圈中潜力无限的群体。但是这些青年艺术家们在未被艺术市场关注之前,他们往往都是处在弱势底层的艺术创作者,大多数画廊不愿意冒市场风险与没有名气的艺术家签约。
在“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看来,青年艺术项目的推出就是因为有一群年轻的艺术家群体需要被重视、被支持、被扶持。最开始的时候,艺术家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个展览的机会或者多一点曝光的机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发现单一的展览模式不能够满足艺术家成长的速度和需求。”这个过程也是“被艺术家教育的过程”,需要不断转换心态。
市场扶持是把双刃剑
青年艺术市场份额的争夺愈发激烈,源自艺术机构的集中发力,除了传统的画廊之外,博览会和拍卖业加入到了掘金的队伍。博览会是通过征集的方式呈现,由艺术机构设立某一种主题,青年艺术家通过自荐报名广泛地参与进来,经主办方机构设立的学术委员会精选,最终促成主题的呈现。如青年100组委会举办的“青年艺术100”活动,在2011-2015年的时间里,“青年艺术100”先后创办了3个针对青年艺术家的奖项,在全球30余个城市举办了超过110场不同规模的青年艺术展览,出版了近50本艺术出版物,举办了近120场艺术讲座与学术论坛。目前,“青年艺术100”青年艺术家资源库已经积累了超过1万名青年艺术家资源,与超过50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过展览合作。
另外一种是以拍卖的形式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通过业内专家和专业媒体的公开评审确定拍卖作品。比如北京拍卖季中的青年艺术家专场,拍卖作品从数千幅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艺术院校毕业生作品中甄选而来,为初入社会的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方向和契机。
这些方式都使得青年艺术家的可塑性和未来发展有着无限可能,带动着市场资本的运转和结构的调整。对于艺术机构而言,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就需要主动参与市场的新星培育和发掘。
然而,在社会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机会和途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在市场资本的需求之下,以青年艺术家为主的各类活动越来越多,青年艺术家被艺术市场无情地变成艺术快餐,成为艺术市场的附庸品。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认为,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创作数量不会很多,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他们的创造力会比以前有所减弱,所以市场需要年轻艺术家,但实际上不会有明确的签约,因为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签约是保障但同时也是“紧箍咒”,会限制年轻艺术家的创造力。画廊选择艺术家,根据的是画廊的需求和市场走向。当确定要推一个艺术家时,那一定是持续的过程,这样的扶持力度对于艺术家的成长会有巨大的帮助。
短视功利难避风险
对于当下的青年艺术家来说,首要工作应该是艺术创作,艺术家通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体验,感受到世界的温度,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念和判断能力,在与时代的接触中反思社会问题,潜心艺术创作。有资深市场人士认为,年轻的艺术家要想在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出色的艺术家,靠的是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新性、艺术家的思考能力和思想深度。过多地追求市场的估值和升值数字就会弱化艺术的真实表达。同时艺术家提高甄选艺术机构的能力,充分了解艺术机构以往的成功案例,衡量是否能够与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紧密配合。
对于艺术机构而言,在选择艺术家时,应该用长远的眼光选择艺术家,评估艺术家的未来发展潜力。同时,他们承担着培养和发掘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不应该仅局限于展览或是比赛,应该更多地针对不同艺术家的个性和特征举办持续性的活动,使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广泛地参与进来,否则再多的艺术推广活动都是少数人的游戏,市场也会变得贫瘠而空乏。
有业内人士表示,青年艺术家的价格涨幅过快,失去利润空间后迫使艺术机构寻找下一个新的青年艺术家,市场应该给青年艺术家更多的时间和成长空间。相对而言,收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风险更高,因为买的是未来。之前更多地关注艺术品的商业价值,现在会更多地关注艺术家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