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青年艺术家,是一个具有具象意义的标签,它常常代表了那些有着强烈特色感和自主意识的年轻艺术家。不过,在国内艺术市场,资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也成为青年艺术家的一项桎梏。日前,以挖掘和推荐青年艺术家为核心的“青年艺术100”博览会落下帷幕,这一项目已经走过多年,但回看当年推荐的青年艺术家,有的可能已经成长为颇有名气的艺术家,但真正能够被市场和藏家认可的凤毛麟角。然而,这并不表示青年艺术家市场方面的窘迫,相反市场结构的调整和藏家审美趣味的转变给予青年艺术家更多的可能。
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名家名作,而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青年艺术家成为了艺术圈中潜力无限的群体。但是这些青年艺术家们在未被艺术市场关注之前,他们往往都是处在弱势底层的艺术创作者,大多数画廊不愿意冒市场风险与没有名气的艺术家签约。而如今,这一批青年艺术家已经成为画廊和拍卖公司掘金之地,“圈地”之后的培育问题,成为了艺术市场的课题。
青年艺术家的培育和市场养成,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功利性的短期掘利并不适合于这一领域。究其原因,艺术的传承还在于这一批青年艺术家,竭泽而渔,最终让整个市场贫瘠而空乏,是要不得的。有业内人士表示,青年艺术家的价格涨幅过快,失去利润空间后迫使艺术机构寻找下一个新的青年艺术家。相对而言,收藏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风险更高,因为买的是未来。之前更多地关注艺术品的商业价值,现在会更多地关注艺术家能走多远。
纵观当今的艺术市场,被人们所熟知的青年艺术家确实是少数,他们的作品在收藏市场也属于小众的收藏,也有很多是换手率比较高的逐利收藏。这可能与国内的艺术市场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从解决方式来看,让青年艺术家更多地以拍卖形式进入大众视野,似乎是一条不错的路。上拍的作品,往往是甄选而来,让收藏大众看到更多的精品,也就能更好地看到青年艺术家。
青年艺术家意味着未来,他们之中有下一个大家,如果青年艺术家被艺术市场无情地变成艺术快餐,成为艺术市场的附庸品。那么,我们去哪儿寻找下一个白石、下一个大千呢。(朱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