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从1978年到2014年底,中国建立了3500家新的博物馆。根据全球首份《私人美术馆调研报告》中国私人美术馆的兴建在世界排名第四,其中中国当代艺术是私人美术馆收藏较为热门的板块。
中国美术馆的发展在规模上确实值得引起全球博物馆学研究的关注。不过,中国美术馆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其呈现出来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比如,藏品质量、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资本与运营的权衡等。
成都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蓝庆伟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美术馆管理实践,根据最一手的资料、经验、心得和体会,写就了一本专门反映中国美术馆问题的专著《美术馆的秩序》。该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美术馆秩序的脉络。
作者在导言《美术馆的秩序》一文中就表明了该书的立场,即站在中国当代社会的角度来评判后殖民时期世界美术馆的秩序问题,由此引导出对中国美术馆发展定位的问题。
在与发达国家对比时,蓝庆伟提及,中国美术馆自身的定位问题,是导致其与世界成熟美术馆之间无法平等双向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作者在“美术馆文化”中,讨论了中国美术馆的诞生、形成以及旧有制度体系对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单一的文化权限,限制了美术馆的职能和特色定位。文中引用了王潢生对中国美术馆建设的批评:“中国的美术馆没有资金,没有保藏系统,没有研究系统。”因此得出判断“中国的美术馆没有文明”。
文化资本的投入虽然可以给轰轰烈烈的美术馆建设提供启动原材料,但是文化的建设需要明确的策略。艺术评论家吕澎早在1992年就尖锐地指出“任何文化都是策略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产生的,因而任何一种新产生的文化现象总是有它在文化方面的针对性,它总是要根据文化现实中的问题而制定自己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它总要制定自己的一个目的。
中国美术馆之所以没有文化,主要是没有明确的长期运营目的,藏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借展调拨的不平衡,民营力量的运营规则问题。总的来说,整个中国美术馆的内部和外围环境都不成熟、不专业、不规则。因此作者指出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美术馆的使命,完善问责机制,培养美术馆意识。
作者通过与外国美术馆和几个借展案例,说明了中国美术馆的困境,即自身的不成熟导致了与国外相应机构的交流不平衡。在借展的项目中,中方更依赖于西方借来的藏品,而没有充分挖掘自身藏品的价值,并通过借展和对外宣传扩大自身文化的附加值。
也就是说,由于自身收藏的策略不明确,研究力度不到位,导致了美术馆核心的文化价值无法向外围延伸,最后严重影响到了发展生态。因此,作者指出“在美术馆的运营方面,需要新的价值观与心的展览经营之道,而非得意于在国内所取得的成就”。
虽然中国美术馆的运营存在着诸多弊病,但是在小范围内也取得了一些西方美术馆还未意识到的创新点。比如,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美术馆的10秒营销意识”,旨在整体提高美术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人员,无论是前台售票、检票、商店、咖啡店、展厅,都需要与观众产生10秒的互动,而这10秒互动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整个美术馆的体验。
美术馆作为公众服务机构,必须具有服务意识和文化承担。美术馆的秩序并不等于文化的集权,相反美术馆作为一个文化中心,起着交流扩展的职能。
作者以成都当代美术馆为例,指出了美术馆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不足是美术馆定位和展览的一大弊病。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美术馆特别对社区进行了分析调查,针对社区的软件园区特色,举办了“数字艺术背后的故事”来吸引就近的潜在观众。这一举措,使得本来对美术馆比较陌生的IT从业人员,对展览产生了兴趣。这种新模式很好地利用了美术馆外围的文化资本和资源,带动了展览的互交互动。比如,“空中楼阁:艺术与3D打印”,吸引了对热门社会现象“互联网+”非常关心的民众。
这种与时俱进、根植社区的展览策略为新美术馆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这也是作者在实践运营中宝贵的心得体会。虽然国外的美术馆如泰特、大都会、古根海姆都有这样的意识,但是由于其传统综合美术馆的背景和庞大工作团队所引发的管理问题,使得其在实际策展中无法灵活有效地实现良好的互动。这一点,也许中国新兴的小型美术馆能够做得更好。
该书还在美术馆典藏、修复、藏品延伸、卖拍收藏,以及藏品退出机制几方面做了非常有效的论述,反映了中国美术馆在这些方面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尚未像国外那样制定完善的捐赠免税法规,使得美术馆在运营和收藏方面面临比国外更多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