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不管是由哪个部门或协会来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在我国始终具有唯一性、权威性。但是由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名额有限,而且四年一评,所以竞争激烈。最近一次的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全国只有78人榜上有名,因为名额有限,还需经过层层选拔过程,因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所谓“大师”相比,无论是评选的过程还是最终的认定,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已广受市场和藏家认可,具有足够的权威和公信力,虽然都称“大师”,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向来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头衔的含金量要高得多。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对社会各方面的渗透日益深化,部门权力日益异化,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协会选拔监管力度不足,特别是“大师”名分与随之而来的丰厚经济利益,使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制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第五届由行业协会转到国家有关部委评选的时候,便开始不断遭受非议。
近年来,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不仅受经济腐蚀使其含金量打了不小折扣,而且在各个行业内,又有各个协会主办评选的艺术大师,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等,乱七八糟的评选和头衔增多,伪大师满天飞,大师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现在获取头衔途径多,大师称号泛滥成灾,名头无从考证。大师泛滥的直接原因就是大师乱评选,在未经正规国家机构授权的情况下评选和认定,颁发荣誉证书,很多评选机构都宣称在地方政府的批准支持下进行,甚至有些非专业机构进行跨类别、超规格的评选认定,以至于人们无所适从。可以说,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国家级大师”或“省市级大师”,逐渐演变成为某些政府机构或行业民间机构发财的钱袋,“国家级大师”的批量制造也引发“省市级大师”连环反应。乱象的根源是利益驱动,很多大师的名号,说白了,就是利益驱动下官商运作的结果。官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师”,“大师”有了身价,创作的作品自然也升值,一些官员便可以拿这些“大师”的作品为己所用,达到双方双赢的结果。
“大师”之所以受追捧,与市场畸形价格评定体系有关。目前,从地方到国家,不同机构协会所评选出的各类“大师”称号,有将近20种之多。市场上工艺作品的标价同大师的“级别”关系很大,同一件作品,如果作者从省级工艺大师变为国家级大师,价格可以直接翻数倍。其次,由于艺术品价值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很多人在对于艺术品的鉴赏方面仍是美盲,甚至购买者和收藏者缺少基本的欣赏和判断能力,于是创作者的名头甚至官位,便成为其作品价值的重要标签,即便其作品并不能体现与其头衔相符的艺术水准。但是长期来说,光靠“大师”头衔肯定是靠不住的,“大师”泛滥,艺术价值缩水,其含金量必然被稀释,这是艺术市场的铁律。
大师本就不应该是评出来的。在当前社会审美缺失的情境下,评选大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误导大众,使某些人为了私利将大师变成一种概念用来炒作。其实,要明白“大师”只是名头,艺术水平的高下才是实在的。比如紫砂艺术家汪寅仙等不但有大师之名,同时也有大师之实,所以市场价格很高。还有很多工艺师其实就是手艺人,功夫好、作品精,市场认可,藏家依然愿意出高价。这一点目前在南方的艺术品市场中体现得较为充分,价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更与艺术造诣相关,跟职称、称号几乎没有关系。(作者 陈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