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水墨话语权、弱者霸权,以及其他期许明白一个书法艺术的困境问题黄隽:我们离艺术消费有多远?朱其:当代艺术批评的三个面向静逸与诗意——读郭金标的山水画杨晓阳从艺30年首次个展“绘”述丝路故事“风雅颂”—李当岐人物画作品展奥加美术馆开幕王艺2016研究展揭幕北京时代美术馆五棵松新馆杭州湾首届国际雕塑艺术展 将艺术与公众审美结合“绘画在当下”:如何看待今天的绘画艺术天津“最美文化人物”评选揭晓 泥人张林钢上榜天津青基会书画院爱心画家关爱藏族少年小洛松天津青基会书画讲堂开讲 王大成传授山水画技法天津—上海书法交流展11月1日在天津美术馆开展南开区举办第二届民俗文化博览节 为非遗项目授牌鉴赏CHINA·海外遗珍展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将呈现康熙爷的生日礼物“祝寿盘”将亮相鼎天海外遗珍展 翰墨传家五世同堂 唐氏家风书画展在水上公园开展古籍收藏门类多古籍雕版缘何得到藏家重视对立相生 铸形叩音:林岗雕塑作品展在杭盛大开幕时光·春意-窦洪伟、窦士萍五大道系列作品欣赏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人体艺术高清图:中国著名油画家张世范的油画艺术组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高清图:大漠之风-著名画家马明作品欣赏著名书法家赵寅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书法家赵寅做客天津美术网水墨澄怀-包头水墨画院中国书画名家作品欣赏著名书法家彭英科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书法家彭英科做客天津美术网高清图:世纪归鸿—天津美院办学110周年教师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视频:著名画家李根友做客天津美术网著名画家李根友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弘扬书法艺术,架设友谊桥梁 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天津开幕高清图:“辉光日新—画家走近道德模范”美术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水墨话语权、弱者霸权,以及其他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6-10-31 11:33

2013年12月,“以古为今: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对中国水墨界不啻为一个爱恨交织的事件。原因很简单,大都会博物馆的名头足以满足“传统走向世界”的想象。消息刚传入时,中国的水墨界满心鼓舞。但展览真正摆在眼前时,绝大部分人却都哑然了,继而不满之心油然而生——因为参展艺术家的名单太让人“吃惊”,完全瓦解了国人心目中的水墨概念。失望、无奈的情绪,瞬间打击了激昂、脆弱的民族情怀。各种愤怒呼啸而出。带着悲情、煽情,夺回水墨话语权的呐喊与新世纪以来弥漫的大国崛起、文化复兴遥相呼应。显然,作为新兴大国的文化期待被大都会博物馆弄得没有一丝快感,剩下的只有任人摆布的失重感。夺回话语权的念头就像砸烂日本车一样,非常容易地撩出了一片火海。后续剧情也相当狗血,《纽约时报》似乎“感受到”澎湃的中国情怀,并给予“回应”:“以古为今:当代中国水墨艺术”被评为年度最不值得看的十大展览之一。这则新闻,在国内得到最热烈的转载。

热烈的原因,不言自明。赶热闹的人对《纽约时报》的评选理由,丝毫不关心。他们在意这种判断结果。借用奇葩的斗争逻辑——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纽约时报》忽然间仿佛亲人一般可爱。一时,因《纽约时报》的友情赞助,叫板大都会博物馆的底气猛然蹿升了好几个音阶。“没有文脉,何谈水墨”等观点,开始大肆批判大都会博物馆策展人对中国水墨的无知(抑或有意为之的无知)。批判逻辑,往往是有罪推定:只要商业介入,就是不道德;只要西方视角,就是不懂中国。也即,大都会博物馆的策展天然不具有文脉,是商业与西方霸权的产物。如此批判能够发泄情绪,却无法对话。或许,“发泄”原本就没有对话的打算,让他们失望的大都会博物馆根本不是一个能就“中国问题”展开讨论的对象。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是“讨论中国”的对象?难道“顺我者方可对话,逆我者不可言之”?近十年来的全球化浪潮中,这个荒谬逻辑是民族主义频繁使用的核武。背后,隐藏了一种文化上的弱者霸权。何谓弱者霸权?即缺乏“讨论”的持续能力,回避普世性问题的深入,一味以特殊性界定自身价值,并强调他者必须先验接受这种“特色”。

比如,讨论水墨一定是“笔墨概念+精神体验”。不符合,就不懂中国。如果对方是一个无法简单否定的强者,则冠以西方霸权的称号。针对“霸权”的义愤填膺,从来不会聚焦“怎样理解中国传统”之类问题。比如大都会博物馆的四个主题对理解中国有没有启示?即便不符合我们的习惯,难道就没有审视价值吗?如果他人一味遵从我们的习惯,还有讨论、对话的必要吗?显然,民族情怀没有这样的胸怀。涉外交往中,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对“特色”的认可,而非交流、对话。脆弱的情感世界里要么是国际友人,要么是“别有用心”的敌人,不存在正常的有着异见的朋友。诸如奥运会中的兴奋剂风波,全然不考虑自身的问题,简单视为针对中国的敌意。究其原因,实乃弱者霸权的心理使然。弱者期待的“霸权”,其实是“自信缺乏综合征”的极端表现。核心逻辑便是,自己预设的价值不容他人“否定”、“怀疑”。

尤其伴随新世纪经济力量的膨胀,“中国”的主体想象逐渐倾向“崛起”、“复兴”等概念,与之相应的主体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甚至产生拯救世界的幻觉。这是极为有趣,也极度复杂的生发机制:通过全球化获得力量的中国,滋长出背离全球化的体验方式。或许,习惯了大一统历史的中国,曾经以华夷之辨构建的“天下”认知模型,似乎正通过中西之辨在“全球化”中苏醒。直接结果就是:“全球化”本应出现的主体弱化不仅没出现,反而激活了民间的主体权力的想象。这种结果呈现出了中国在全球化中的现实悖论: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世界,却又要在“开放性”中找到封闭的属于自己的价值逻辑。

其实,开放的世界中保留特色本不为过。但“保留”应该基于对话、沟通的分享,而非他人一定要接受、认同。前者是文化多元化的状态,后者则是弱者的霸权妄想。在这种妄想之中,国人在现实层面遭遇极为吊诡的挫败感——希望别人理解,但自身价值逻辑又无法得到认可,继而产生对抗性诉求。

一心融入世界,却遭遇不公。因为他人不希望看到强大的中国,所以我们强大时,就会遭遇刁难。事实果真如此?答案显然复杂得多。就现状而言,我们正在融入“世界”。但为什么要融入?为什么不能在封闭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因为所谓融入世界,就要融入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今天,共享成果。但是,我们不可能一方面共享整体化成果,一方面却要世界理解、接受一个独特的“中国”。或许,有人认为这不正是世界的多元化吗?表面上看似乎如此。但这恰恰是今天最大的问题:将多元化视作特殊文化的简单并置。如同,将水墨传统简单并置在世界艺术之林,就构成了多元化的存在价值。但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杂乱的拼凑,不可能形成多元系统的整体发展。真正的多元化,是众多特殊文化以自身资源介入整体问题,从而提供不同视角下的解决方案。具体到水墨,就是我们不能简单以“中国文脉”确立自己的价值,而是要弄清世界艺术正在面对的问题,并能从自身资源寻找视角加以解决。也即,多元化是在整体问题的解决中分享特殊的文化资源。

这一过程需要各种介入者平等、自由地“分享”,哪怕是截然不同的看法。且不说我们关于“中国文脉”的看法是否正确,当大都会博物馆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时,需要思考的是它所提供的理由?而不是抡起“文脉”的大棒。关于展览观点可以自由讨论,但首先要反思讨论的目的——是辩护传统的历史存在价值,还是介入世界整体性的艺术问题?这样就不会掉入情绪化的陷阱,从而简单地否定。回到大都会博物馆展览,巫鸿为图录提供了名为《超越中西二元论》的文章,表明展览的策划是带有理论愿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在大都会博物馆看来,展览不是为了展出一些作品,而是为了提出关乎文化反思的问题。所以,无论大都会博物馆展览的执行情况如何,这个出发点值得我们充分关注。遗憾的是,对此失望的人只是一味否定展览,而没有思考:一个以中国传统绘画收藏著称的博物馆,为什么剑走偏锋地选择了看上去与水墨完全无关的作品?

显然,并非大都会博物馆不懂中国。甚至,展览主题显示了他们对传统中国的别样认知。故而剑走偏锋,是以今天艺术的整体性问题为出发,而非针对中国的特殊性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质疑“作品选择”与“理论愿景”是否吻合,并深入讨论大都会博物馆是否恰当地分享了关乎中国的文化资源。沿着这个方向,不同的讨论者会提供不同的细节,从而深化问题的认知。诸如,只要看似吻合预设的“中国性”主题,无论媒介、内容、风格乃至实现方式都被一锅煮——没有考虑作品间的具体问题差异。这种做法不是从作品出发的学术研究,而是典型的“理论空投”。也即,大都会博物馆没有深入中国水墨的创作现状,在熟知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相反,大都会博物馆选择了看似保险实则粗暴的方式:选择为西方熟悉的非“典型水墨”作品。非“典型水墨”,可以实现惯识的瓦解,带来认知震撼;而为西方熟悉的艺术家,则保证了参展作品的“质量”。殊不知,这样的认知震撼过于简单。按这种思路,为什么不借点波洛克之类的带有东方阐释性的作品,岂不更加震撼?其实,在“超越中西二元论”的理论愿景下,中国近年来的一些看似“典型”的水墨作品,具有“被发现”的价值。当然,这么做需要勇气、需要判断失误的风险承受能力。很遗憾,大都会博物馆没有这样做,而选择了已有“保险”的名单。然而,这份“保险”却隐含了一种尴尬:熟悉的面孔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早已在当代艺术的其他命题中得到了检讨。对大都会博物馆的观众而言,这些老面孔有着各自认定的理论缘由。正如徐冰获“麦克阿瑟奖”,并不是他跟水墨有什么关系。将他们生硬地组合在水墨大旗下,看似“保险”实则危险。因为无法令人信服诸如徐冰等人的创作是从水墨出发的。如果艺术家的创作逻辑无关乎水墨,是因为大都会博物馆的需要而成为“水墨”,结果自然不能触动观众的认知神经,甚至还造成“为了理论拼凑展览”的印象。大都会博物馆轰轰烈烈的水墨展,或许,因此而不为《纽约时报》待见。

但对中国水墨界而言,“展览的评判结果究竟如何”并不重要。大都会博物馆展览不代表什么,它只是西方博物馆进行的个案尝试——通过水墨的文化资源提供关乎艺术整体性问题的讨论。以平常心面对,就不会急迫地动用“水墨特殊性”来捍卫自己,并因此忽略大都会博物馆带来的理论视域。这是甚为可惜的“忽略”,因为批判大都会博物馆展览的逻辑——以水墨特殊性预设文化价值,是中国水墨界的颇为流行的价值观。它与新世纪以来“文化复兴”的命题存在着某种呼应,甚至是将一个本可以开放的命题“诱导”为保守状态下的“复兴”。故而,针对大都会博物馆的批判是一次重要的契机。重要不是因为具体的批判内容,而是批判过程中透露的“看待事件的立场、方法”恰是水墨获得全新理论框架的检讨对象。也即,我们不能为了维护脆弱的自信而将他人假想为“敌人”。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对话”一词,成为世界平等的参与者;我们不能用类似“文脉”等空泛的概念预设特殊性,而是需要重新认知“多元化”,将水墨放置于今天艺术的整体性问题中,使中国传统成为问题解决方案的供给方,而非封闭中的“伟大传承”。(作者 杭春晓 )

来源:艺术中国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期许明白一个书法艺术的困境问题
• 黄隽:我们离艺术消费有多远?
• 朱其:当代艺术批评的三个面向
• “绘画在当下”:如何看待今天的绘画艺术
• 中国油画的发展离不开寻根溯源
• 栗宪庭:艺术家必须永远坚持你个人的感觉
• 理论家点评杨晓阳美术作品展
• 扒一扒名家作品的华丽外衣
• 冯远:筑梦中国美术馆事业
• 吴为山:建立中国的美术馆学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