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随着硬笔、电脑的广泛使用,中国传统的毛笔书法似乎摆脱了实用性以及对诗文甚至汉字的依附,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并且渐渐热门起来。但是笔者认为,当前的“书法热”只是一种表面繁荣。
首先,只是圈子里热。圈子里的一些人自己狂热,闭门造车,很少关心、思考书法作为文化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不研究书法的发展方向。而这些模糊的概念和认知,只能让那些狂热的“书法家”由越来越自大变得越来越绝望。一方面,对“艺术书法”“流行书风”这些新鲜的书法名词,老百姓不关心、不理解;另一方面,书法工作者队伍中的一些人学养不高,作品只重技法,文化含量不高,又常被文化人看不起。
其次,只重展览,活动形式单一。从官方到个体,似乎书法活动就是办展览而已。尤其是官办的主题性展览,基本上不要求书写内容必须切题。参展者的书写内容大多是抄录古诗文且错别字频见。偶见自作诗词,还多为打油诗的水准,贻笑大方。评委看不懂或不看字的格调与其中透出的作者人格与文化气息,只给书写技巧打分,使书法作品评选变成纸上的体操比赛。书法只重展览,而不重教化、体道等功能,是我们现代人急功近利的表现,没有实现古人“以书载文,文以载道”的初衷,未能深入广泛的社会生活。
再次,缺少技法、人格和文化的全面支撑,没有大师,甚至难寻大师的“雏形”。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毛笔慢慢地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大家每天看的、读的、电脑打出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日常生活与毛笔书法渐行渐远。快速的生活节奏使许多人不能潜心笔墨技巧,难以进入专业书法之门;而书家的职业化又使许多习书者不能像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一样,具有深厚的文史哲修养,更多地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因而造成书法背后缺少强有力的人格和文化的支撑。
颜真卿《祭侄文稿》
古人不像今天的书法工作者这样“唱高调”,什么“艺术书法”“形式即内容”等等,而只是把书法当成“文章衣冠”来锤炼,老老实实练字、写字,只是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字后的诗文,严格规范用字,重视字与诗文背后的人的整体修养,如此却写下了无比辉煌的书法史,创作出了无数的书法经典。为什么会这样?为探究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完完整整还原书法的本来面目。那么,历史中真实的书法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笔者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古人学书是为了做好“文章衣冠”,是为了服务日常生活
古人学书是开蒙的童子功,过去很少有谁是立志成为书家的,古代也没有职业书家。古人有言:“字乃文之衣冠,先敬罗冠后敬人。”衣冠就是人的衣帽,在古代象征着人的身份,彰显着一个人的社会尊严。古时候,文人墨客要展示自己的文章,必须要先过书法这一关。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官员们如果字写得不好会被免职,甚至要被杀头。西汉时,萧何制定的《草率》中,规定以八体书作为学童应试的内容。以书取人成为国家制度,也是古人入仕的一个条件。所以说,没有好的书法,古人举步维艰。在这种实用性的实践中,书法成为中华文化“核心之核心“,体现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性格和文化特质。个体作者也因“无意于佳乃佳”,使作品提升到高于艺术的人文境界。
第二,古代的优秀作品多为书文合璧,在内外兼修中产生
古人写字纯粹为了实用,为了修身养性,出于一种热爱。对他们来说,写好字是自然而然的事。纵观古今,那些能千古流传的书法佳作,每件都是“内外兼修”的——它们都将内在的“道”与外在的“美”结合得天衣无缝。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都是书家本人情感的直接宣泄,变历史瞬间为千古图画,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绝对做不到的。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透出的天然之美,后人无论如何仿效都难以达到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对兄长、侄儿真切的爱与怀念,他的悲愤之情、家国之痛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他在被贬时发出的人生感叹,一字一词、章法布局都能读到惆怅与悲凉,就像展现在眼前的一幅画卷,其中的艺术之美冲击着历代文人的心灵。这些书法作品的美,都不仅仅是书法外在视觉的美,而是透过外形所表现出的韵味、内涵和思想之美,更是书家的修养和学识的外现。
第三,文人在事业、文章之暇,把“余事”做好了,就成了书法家
书法家首先应是个文化人,至少应是在某一角度有传统文化修养的人;其作品则是文化修养的一种书绘展现,同时具有艺术性,这样的格调才是高的。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的草书写得很好,堪称当代的大家。因此有人说:“如果毛主席不做国家主席而专心写字,一定会成为更大的书法家。”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毛主席是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军事家、大诗人,他的字才会有这样大的气魄。这样的例子还有林散之、鲁迅等人。他们也只是把书法当成文章余事,自在地抄写诗文,甚至为了乐趣而写。再看看历史上被称为大书法的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等,没有一个是以书法为专业而成为书法家的。他们只是作为一个有涵养的文化人,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已。
在还原书法本来面目之后,我们得到启示:书法不是要更艺术化,而是要进一步“生活化”。当代硬笔、电脑等工具的出现,不能成为书法退化的理由。情况恰恰相反,因为计算机打出来的字难以像毛笔书法一样,能展现出书写者的情感、学识、内涵,所以使得书法更加弥足珍贵,先进的书写工具无法替代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的表现。
当今许多职业书家书写技巧甚至强于古人,但是其书法却往往徒有其形——他们输的就是学养。书法艺术的关键是学养。而学养所自,正是书家的本职岗位、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组织要建立有效机制,推动广大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全面提高学养。书家所学要宽,要学古人之所学,更要吸收现代综合文明的成果;滋养要深,要扎根社会生活,抱定“百年树人”的自立、立人决心。“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一哄而上,机械照搬甚至大炫古人的书写技法,“作意”过强,既“乖时”又“同弊”,正是我们当前要着力纠正的时风。提倡书法生活化、实用性和书文并重,正是一剂良药。
文为书之本。“字乃文之衣冠”,主体不优秀,人不美,仅衣冠突出有何用?要书中有“文”,努力传承中华文化根脉,弘扬书法之独特人文价值。往大处讲,书法要有文化含量、优雅气息,如书卷气、庙堂气等;从小处说,书法要为文章服务,两者要相互协调辉映。书法与汉字一本共生,同体共荣,都已“继承性获得”了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中国文化生命延续的载体。在汉字与书法两千多年的互塑互补中,中华民族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方法及特质都融入到了汉字符号的完构与书法审美的技法构建中。今天的书法,绝非某些人所谓的“书法是纯形式的”“书法的形式即内容”等割裂书法与文化鱼水关系的诡辞异说;脱离了汉字,脱离了汉字文义,就是远离了民族文化,便会产生“乱书”一类的“书乱”。所以,纯粹把书法当成视觉艺术,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忽视书写内容甚至汉字规范性的倾向,无疑是错误的。一切书法活动(包括展览),都要重视主题和书写内容,规范汉字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展示书法高于艺术的人文韵味,体现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与气派。
书文共载道。“道”是中国哲学与美学中的一个核心经典范畴,是一个涵盖了“形而下”至“形而上”广阔范围的审美命题,从其内涵到外延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前贤认为从天地生成到万物变化都离不开道。以书载文,文以载道,书文共载道,一直是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也是书家必须遵守的书法最基本的“道”。此外,还要遵从书法在社会环境规定下的规矩,不能像一些所谓“玩”书法者那样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任意宰割肢解汉字,亵渎诗文。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书法同样不能脱离政风教化,不能脱离时代精神。书法工作者要深入体悟中国书法“技进乎道”“技道不二”等传统观点的内涵,增强历史责任感与自觉的社会担当意识。在进行书法展赛的评审时,评委不能因为自己文化修养存在欠缺、不擅诗文,或整个团队的不理想现状而转换方向,甚至人为改变评判标准。相反,要大力提高书法工作者队伍的国学修养,提倡自撰诗文的书法创作。要让读书和写作成为书家的生活方式,加强书家书写方式的生活化,提倡多写自作诗文、信札、日记、对联等实用文体。在举办书法展览时,要突出主题性,严禁作品书写内容“跑题”现象,落实鼓励书写自撰诗文的具体奖励措施。甚至可以尝试举办作品全部为自撰诗文的主题展览,进一步弘扬书家必须“兼文墨”的优秀传统。坚持正确导向,持之以恒,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书文合璧、雅俗共赏、人文含量高的精品力作问世,发挥书法成教化、助人伦、美风物和褒功德的作用。
根本在树人。即便在产业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书法也不可能脱离人民大众而仅仅依靠少数书家与书法组织去完成既定目标。书法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在今天依然保持热度,正是由于广大群众的热爱。书法,有益于政教风化,有益于陶情冶性,有益于人的心灵滋养,有益于人生的净化与抚慰……书法活动和教育要加强群众性、普及性、文娱化和养生功能,形式应尽量多样。利用展览、媒体、雅集活动以及公共场所的牌匾,甚至商品广告、商标等一切方式和阵地,开展书法进农村、学校、企业、军营等活动,推广书法艺术。创新展览形式,从以专业性、艺术性、行业性和商业性为主,转向以主题性、群众性和公益性为主,变“只是圈子内热”为“全社会重视”。加强大队伍建设,提倡书家适度职业化。在引导书法工作者提高文化修为的同时,倡导更多文化人修习书法。从小抓起,办好中小学书法教育,办精大学书法教育,让书法融入新一代生活,播下艺术种子。
关键要养德。“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中国书法自古便是以一种人本立场对其作出价值判断的艺术。“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不仅是一种以人格为参照系的审美观,也是书家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观。项穆《书法雅言》说:“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当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职业道德守则,也正是对书法工作者的根本要求。尤其要端正“发心”,立志弘扬国粹,诚恳地为大众服务,提高站位,淡泊名利。只有这样,才能重塑书法家的形象,使书法和书法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作者 丁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