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艺术史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档案(不仅限于艺术档案)书写而成,通过指明艺术品以及艺术现象在历史中的清晰位置,力求使得过去能够大体可见。这些艺术史家多关注悠远静穆的远方,对于意义和价值尚难以研断的当下则往往自觉规避。
然而,艺术史中的每一段历史并非都是过去很久才开始被记录,而是在当时就通过形成档案的形式被整理保存。艺术史家会以符合艺术史表达的语言使得具有档案性质的物品、场景、现象成为有力的现代社会的索引,并同时构筑和协调个人与群体的身份认同。即使是过去的历史在当代被陈说时,也是基于档案而重写。
故自有艺术史家同样以书写档案的方式去建构当代艺术史,收集和记录当代艺术的各种资料,依据科学学术规范,尽最大可能调查研究、记录事实、考证因果,同时保证学科自律,尊重艺术现象的规律和特殊性,以对抗由于当代艺术活动发生的运动性而产生的对其研究难以逾越作为当局者的主观色彩的质疑,从而完成人类完整勾画艺术世系的宏愿。
这不是艺术史家的专利,回看今日的生活:我们在朋友圈构建呈现出不同侧面的自己,支付宝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消费清单,新闻里有关于国家建设成果的记录,展览上有关于现当代艺术的年鉴……在这信息冗杂人们又对档案狂热的时代,我们(个体和群体)都有对于自己以及他者的档案欲望,诸如建立档案或查阅档案。同样,艺术世界的其他成员也参与其中。
当代艺术家有意识建立档案完成自我梳理并向外展示,进一步选取档案进入作品,或作为作品的素材、组成成分甚至本身成为艺术,将档案意识自觉为一种创作方式,如中国台湾艺术家姚瑞中与学生组成的“失落社会档案室”LSD发起的“海市蜃楼”影像计划。
美术馆作为以视觉书写艺术史的主体,其中,当代艺术馆如北京的宋庄美术馆推出的《生活在宋庄——宋庄及周边艺术家群落田野调查展》,自2007年开始,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记录当代艺术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创作状态,并形成档案资料。其美术馆网站被命名为“艺术档案”,旨在梳理中外当代艺术文献资料,并搜集、观察当代艺术最新动态,及时“书写”艺术历史。此外,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自2015年开始策划的“当代艺术年鉴展”,突出年鉴编辑、展览档案收集整理、艺术家信息整合等梳理性工作。越来越多的展览,包括综合性美术馆的一些非现当代艺术展,也开始用艺术史的思维以档案文献的呈现来设计展陈。
此外,艺术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也着手档案与艺术史的建构,其中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以“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作为重要学术品牌项目,与科研机构及个人合作,旨在共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档案。此外,还有自1986年以来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档案整理工作的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以及专为建立录像艺术档案的“录像局”。
作为一种书写的档案实践完成了对过去和现在的组织,它承载记忆并影响判断,是不同形式的有价值观的历史记录。正如艺术史的存在关涉民族与现代性的建构,反之,艺术史的书写也可以被有意识地量体裁衣。同样,在艺术史书写的新实践中,艺术档案不只是数据和储存的形式,而更涉及档案本身建构的策略和技术,同样存在被故意错置的威胁。(作者 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