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按普通建筑工程制定文物修缮标准,无人做,2/3流标
关注文物修缮定价低之1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莫冠婷 何姗 摄影:何姗
“没钱的时候愁,现在有钱了,更愁!”
为文物建筑修缮工程顺利推进,这两年,番禺区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经常操心得半夜睡不着。
虽然广州市自2014年起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等工作,但这笔钱的执行率只有不到15%。
为何钱花不出去?
在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上,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有2/3 的招标最后流标。因为很多收费标准是按照普通建筑的工钱制定标准,因此很少有工程队愿意承接。
文物建筑修缮工程遭遇弃标、流标,“影响文物生死存亡”,日前由市文物局、省建设工程管理总站指导举办、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承办的“文物(古建筑)修缮定额研讨会”上,修缮文物古建筑的企业、工匠艺人、文保专家等指出:
现行的2012年《广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修缮工程综合定额》缺项多、定价低,用现代建筑修缮工程标准来审核古建筑预算,导致招标价低,造成文物建筑修缮工程频繁流标。
修缮定价与市场价相差大 番禺:首次招标普遍没人投
番禺区是广州市文物建筑最多的一个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处;也是获得最多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的区。番禺区文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在2014年、2015年拨付给番禺区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分别为484.1万元、666.7万元,合共1150.8万元;包括文物点30处、项目41个。
截至去年12月30日,2014年度番禺区使用市经费252.47万元,执行率51%(若除去无法实施的项目,实际执行率约为73%)。
番禺区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文物专项资金设立以后,文物建筑修缮项目才出现这么大面积的流标。因为以前修文物建筑没有财政补贴。现在难得政府这么大决心,有专项资金,但钱用得这么难……”
他坦言:“番禺区内有财政资助的文物建筑修缮项目,第一次招标,基本上都没有人投标。最主要的问题是,文物建筑修缮定额没有一个标准,都是以现在的建筑标准审核古建筑预算。财审公司是根据它的标准砍掉你,这就是市场价和标准价的差距。”
“财审机构第一次审业主单位上报的概算,他减20%就很好了,一般会减30%—50%,最离谱的减到80%都有。你说怎么做啊?”
他自嘲道:“给你说个笑话,第一次送财审,当时减了30%、40%、50%,我一看,很高兴啊,给政府节约钱了,我们开玩笑: 我们有功劳。 没想到没人来投标。”
文物修缮定价无标准
人工材料定价与实际相差10倍以上
修缮定价与市场价相差大导致文物修缮工程招标难的问题,不仅让番禺区发愁,广州市其他区也普遍存在,引起了业界及政府部门的关注。
“文物(古建筑)修缮定额研讨会”上,广州市部分建筑公司企业代表、民间传统工艺工匠代表都吐槽现行修缮定额缺项多、定价低。
广东省文保造价专家、市财贸建设开发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锡钧首先提出:“2012年《广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修缮工程综合定额》实施后,1998年《广州市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停止使用;但与文物(古建筑)修缮相关的,只剩下极少数内容,导致文物(古建筑)修缮造价缺乏统一的计价指导依据。”
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总工陈健强认为:“文物(古建筑)保护项目与现代建筑修缮有本质区别。现行定额缺少原材料修补、原工艺流程、加固等内容,片面侧重更换构件;而且一些重要的也常见的维修加固项目也没有列入。人工费、材料费过低、综合单价过低,人工有的相差几倍,材料有的相差10倍以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对文物有效保护。”
广东岭南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工、副经理庄彬彬还算了一笔账:“现行定额缺少7大项、130多项计价内容。
番禺区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深有同感:“如果所有项目都按照正规的财评去做的话,可能大部分都没人做。至少一半流标。”
吸取2014年流标经验,2015年番禺区文物办做了一些调整,他提到:“要么调高方案的预算价,或者和财审公司沟通。有的还要带他们去现场看,工作量增大,花的时间会更长了。这样反反复复浪费了时间。专项资金的使用是有期限的,当我把手续搞完,财审下来觉得合理了,可能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你怎么能及时对文物展开维修、抢救呢?”
个案
雪松公祠
列入修缮后两年未能开工
流标后重做方案,定价翻倍
虽然2015年流标的项目减少,但让这位负责人头疼的项目不在少数:“最长的两年都未能开工。”
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石楼镇雪松公祠(明重堂)传出阵阵粤曲声,当地阿伯组建私伙局,边弹边唱。但这座“伤痕累累”的祠堂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开放,让管理祠堂的工作人员很担忧:“主要是漏水。一漏水,木梁就慢慢发霉烂掉,不安全,最担心它会塌下来。”
番禺区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雪松公祠被列入2014年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修缮项目,市财政拨款20万元。
“第一次上报65万元,财局审下来是44万元,减了1/3。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审得非常低。招标招了两次,没人投,流标了。”
曾参与投标的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古建筑事业部经理陈俊说:“要用40多万元,完成屋面、地面、墙面和油漆等项目,明显感觉低于成本价,增加一倍都不行。感觉难以完成。
我们与参与项目的设计、监理、管理和业主单位共同协商,最后意见不一,未能维修。”
番禺区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担忧地说:“流标后重审预算,这次上报100多万,审下来90多万元。翻一倍了。但现在还不知道有没有人做。”
九成书院
上报预算300多万元,审下来减半
第二次才招到标
屋顶瓦面像扭麻花一样,全部翘起来;瓦片脱落,在屋内就望见天空;黑色的桷板因为发霉日久而变白;梁架倾斜、严重开裂,和柱子接口的榫卯脱开,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九成书院是番禺区规模最大的一个书院,曾经做过小学,但停用十几年,现今成危房。
番禺区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这次要全面维修。最主要是结构安全问题,起码二三十年没修过。”
他介绍说,九成书院被列入2015年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修缮项目,上报预算300多万元,审下来149万元。第一次招投标失败,第二次由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投标成功。
“这149万元,全部材料都是按照现代建筑的标准来审。”这位负责人提到,“修复古建的辘筒瓦,是按照铺一般辘筒瓦的价钱来审,因为没有标准嘛。旧青砖,市场价要三四元一块,但审出来是1.2元一块。”
“其实还是贵在工艺啊!砌墙,古建筑的青砖墙都是属于两面墙,它的做工和现在砌墙完全是两个概念。但财审的工艺是按照现代工艺标准。”
番禺区文物办黄先生补充说:“按财审的标准,每人每日要砌1000多块砖,是现代的砌砖法;实际上,熟练工匠一天也只能砌350个砖。”
“灰塑审出来每平方米100多元;但本地修灰塑几十年的工匠,每平方米起码要五六百元。”
这次修缮九成书院的中标单位、广州三建项目经理黄国贤也证实了上述说法:“这次的青砖定价是1000多元,市场价2000多元,但用的材料不多;实际上是工钱贵。”
“149万元勉强还过得去吧。政府工程的定价跟成本价相比,差了一点,只能用其他项目补来补去咯。”
专家 没有定额标准 财审砍预算普遍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李继光指出:“定额问题反映了预结算的依据问题,让第三方财评也很难。定额没有专业标准,找专家也很难,专家也要有依据,有标准。”
多次参与文物修缮工程评审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指出:“建设工程一直是国家投资的大头。就算钱给得很充足,也可能做出坏东西来,所以财务部门干脆就先把业主单位上报的概预算砍一刀。
财审的人不一样,审的结果不一样,而且不同区,宽严程度、办法都不一样。砍是因为要么没有明确的定额,把它的计价当零来算;要么就是按照新建筑的定额。这个现象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