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从200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招收实践类博士,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相关单位也开始招收实践类博士,十几年过去了,实践类博士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因为实践类博士是培养书画创作人才,因而社会上很多人将其直接叫成“书画博士”。各种以“书画博士”为主题的展览层出不穷,成为当下展览文化中的新景观。同时,这种现象在书画市场中也引起了许多人的非议,有的人认为“博士学位和书画艺术的水平不一定成正比”,也有的人认为“书画水平的高低和博士学位没有关系”,种种声音,莫衷一是。这不仅影响书画市场经营者的信心,也直接对中国实践类博士的设立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这其中的质疑无非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中国的美术教育与书画家的成长问题,其二书画艺术水平的评价与博士学位的关系问题。厘清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对书画博士认识也会更加清晰。
在传统社会里,书画家的培养更多的是依赖师徒制的方式,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学校美术教育成为培养书画家的重要摇篮。近现代以来在书画艺术上能够取得造诣的书画家大多数都经历过学校美术教育培养。新中国成立之后,美术教育建设更加完备,全国各地建立了多所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在各地师范大学也建立了美术系,当时这些美术单位招的学生人数很少,以艺术家的要求来培养,采用精英化教育,虽然只是本科毕业,但毕业时已具有相当不错的创作能力,经过多年积累,这些学生逐渐成为各地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高校的扩招,精英化教育成为普及化教育,教育环境的转变,使美术学生的艺术水平总体下降,本科毕业时,不要说是成为一个艺术家,很多学生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但是其中一些优秀的学生,或者说对艺术有抱负的学生,开始考研究生,一般情况下,进入研究生阶段,艺术家之路才是刚刚开始。书画实践类的研究生开始了以创作为目的学习。一般的书画实践类研究生毕业基本具备了独立创作的能力,也就具有了成为书画家的可能。但是,由于学养与平台的关系,书画实践类研究生发展也会遇到各种瓶颈,若想在学养及创作能力以及平台上得以彻底提升,攻读实践类博士是一个必然之路。因而,在实践类研究生中一批有实力、有抱负、有闯劲的人选择了实践类博士的考试。实践类博士考试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拔过程,它对于考生创作能力、文化水平、外语水平甚至人品都要进行全面的考察,最终能够考取实践类博士的学生,基本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青年画家。实践类博士既是一个最高级别的书画创作研究的学习过程,又是一个扩展视野的平台。他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书画市场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书画博士的展览才会多起来。当然,书画博士还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展览并不是最终的呈现,有的书画博士拿出去的作品并不成熟,与社会各界对书画博士的期望值有反差,这是产生很多对书画博士非议言论的根源。
对于书画艺术的评价有两个重要依据,一是书画艺术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是从图式角度来衡量的,具有个性的面貌才能在艺术史上留下一笔,没有创新,就没有个性,也就没有艺术史的价值。当然这种创新性是一种艺术文脉的自然传承,而不是为创新而故意标新立异。这个过程也是书画家人生积累的过程,对于书画博士而言,尤其是面对深厚的书画传统,很快就有自己的创新面貌,是有一定难度的,大多数的书画博士在导师的指导与影响之下,画风甚至和导师有相近之处,这都是正常现象,青年毕竟是积累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社会各界对于书画博士充满期望,往往会以对社会书画名家的要求来要求这些书画博士,这种矛盾会造成社会对书画博士的不同看法。对于书画的评价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书画家的学养,学养是书画家内在的气质,是决定书画格调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书画家能否有更大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古代文人画家格外注重学养的作用,“画者文之极也”。当代的画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学养,尤其是现在美术教育招生中对于美术生的文化要求不高,造成了美术专业的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欠缺。而书画博士的制度,对于这些博士是有明确的理论要求,在考试、学习课程中都有很多提高文化素养的课程,同时在博士阶段必须完成一篇博士论文,答辩通过才能毕业。而博士论文的写作必须有很多文化积累,这个过程就是学养积累的过程。博士阶段的理论要求开启了博士书画家创作与理论并行提升的学习模式。这就接续了传统文人画家的文脉。故而书画博士教育制度为书画家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土壤,可以断定随着博士书画家越来越多,将来中国的书画界书画博士必定是中国艺坛的中坚力量。(作者 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