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曾听过一句话:一流的教授基本只展示自己的专业学术能力,二流的教授才热衷于展示自己的道德人品。这句话用在艺术评判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只有专业不怎么好的人,才喜欢拿道德人品来说事,实际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而真正一流的人,是用不着或不必要专门展示自己的道德人品的。这当然不是清高或高傲,而是一种最基本的正义。
这其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厘清:
一是道德高低确有标准,但就世俗的人际层面而言,道德人品本就是个无法说清楚的事。跟你关系好的人,可能会认为你人品很好;跟你关系不好的人,可能会认为你人品很差。恭维你的人,你可能会认为他品格很好;不喜欢恭维的人,你可能会认为他品格乏善可陈。专业能力很强的人,一般不喜欢谈道德人品;不喜欢搞关系的人,不喜欢谈道德人品;专心于专业工作的人,不会特别专注于人际,但不等于不懂得为人之道。人类需要的是真诚的赞美,但不需要违心的恭维。真诚的赞美与真诚的批评一样,是一种最高的善。
二是艺术与道德之间,本就不能划等号。艺术是艺术,道德是道德。艺术无法取代道德,道德也无法取代艺术。艺术是与美有关的,道德是与善有关的。美的问题属于艺术学或美学范畴,善的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艺术学与伦理学虽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过去也有美学家说美的就是善的,善的就是美的。美是最高的善,善是最高的美。这句话也对也不对,但至少不准确。美与善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来说,美的就是美的,美的未必是善的,善的也未必是美的;广义来说,美也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美是一种最高的善,善是一种最高的美。但这里的善,不是简单意义或世俗层面的道德人品,而是指人的一种精神、格局和境界,或对人类的一种精神上的贡献。
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在个人的道德品格上未必尽善尽美,甚至满是缺憾,但并不影响其伟大。汉代人为了展示自己对学术的虔诚和理想可以去伪造先秦经典,钟繇为了获得蔡邕笔法不惜盗掘韦诞墓,米芾为了炫耀自己的晋人笔法不惜将自己伪造的王羲之作品宣称是真迹,康有为提倡一夫一妻制但自己却有六七个老婆,罗振玉与郑孝胥为了获得溥仪的恩宠在溥仪面前互相诋毁,张大千为了展示自己的古典笔法可以去伪造古画,鲁迅为了丁点小事不惜和兄长周作人闹翻,齐白石为了一丁点润格可以和朱屺瞻翻脸,徐悲鸿与刘海粟这一对近代美术史上的老乡兼冤家既互相敬重又是非缠绕……凡此种种,在常人看来,皆是有悖伦常之事,但他们的艺术成就与地位,并不因此而有所降低。
当然,就最高的人格道德而言,具有一流艺术品格者,一定不会具有三流的道德人格;具有三流艺术品格者,一定不会具有一流道德人格。我之所以强调艺术评判不要掺杂道德人品,不是说艺术家不要道德,而是艺术评判一旦掺入道德评判,就是一件永远也说不清的事。
不过,道德人品与艺术之间,尤其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人情社会,永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艺术评判必须而且只能用艺术的标准,道德评判只能适用于社会人际关系,万不能以社会人际取代道德评判,也不能以道德评判取代艺术评判,更不能以社会人际取代艺术评判。这三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当然,艺术评判不可能不掺杂道德评判。甚至在文学艺术史上,以人论艺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文人评判模式所造成的,此善莫大焉,亦罪莫大焉。(作者 朱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