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前些天,和朋友们聊起程十发。朋友说,程十发极为重视传统。我说,你说得对也不对,关键是你怎么理解传统,什么才是传统?
从事书画的人大多爱提继承传统,但他们强调继承的往往是传统的表面形式,即历史上著名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经典艺术的样式和技巧。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传统和继承传统,是一种肤浅的懒惰思维。
回望历史,如果我们的古人也像我们那样“继承传统”,那么,汉朝人应该继承新石器时代先人的彩陶,唐朝人应该继承汉朝人的青釉粗瓷,宋朝人不应该无中生有搞出什么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以及建窑、耀州窑、湖田窑等,元朝不应该有青花瓷,明清不应该有彩瓷。
难道不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迥然不同与前朝的陶瓷新工艺新形式,才铸就了中华陶瓷史的辉煌?
照他们这样的继承法,我们的古代书法史也应该到甲骨文就结束了,最多到篆书时代就可以了,隶书简直是目无传统、斯文扫地;王羲之更是瞎搞,传统有这样写的吗?后面的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黄庭坚、米芾、苏东坡、杨维桢、祝枝山、傅青主、八大、郑板桥、金冬心、伊秉绶、康有为等等,一个比一个不像话!
难道不是因为每个时代都顺应时代的心声,在前朝的基础上诞生出与前朝不同的书法风格甚至是文字样式,才造就了中华书法史的辉煌?
在造型艺术领域,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的玉器,到商周的青铜器,从唐朝的金碧山水,到宋代的文人绘画,难道不是由于每一个时代我们的古人都在艺术内涵和形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造就,才有了中国造型艺术史的辉煌?
中华艺术的传统应该是创造的传统。我们真正应该继承的是这种永不止息地突破和创造的智慧和勇气!
中国古人为我们创造出的经典艺术形式千千万万,聪明的人学它一两样或许也能混得风生水起、盆满钵满。但这不是真正的艺术智慧。
除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具有非常强的创造精神之外,古代中国的文化氛围也为这种创造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和空气。中国古代哲学就强调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而更接近自我、自在的意思)、道生万物、勿执等理念。每个时代被公认的艺术家,以及后世认可的前朝艺术家,也大多具有强烈个人风格,与前朝以及同时代其他艺术家都有鲜明的区别度。
中国古代艺术的创造性和包容性,这才是真正必须继承的优良传统。
我们要学我国古代艺术家特立独行的创造精神,要学我国古代艺术家对待不同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尊重和包容。这是中国艺术生生不息数千年的根本。
再说程十发对传统的重视,与我们那种烂大街的“继承传统”毫不相关。他那个时代,中华文明传统面临空前毁坏,他在那个时代环境中重视传统、研究传统,难能可贵。他在我国进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时代后,呼吁重视继承传统艺术,目的在于让艺术创作回归艺术规律,让我们重新修复被毁坏的民族审美素质。而他的创作,从来不是泥古不化。他广泛学习借鉴古今中外艺术的优秀成果,但他的作品却凸显自我风格,而非对具体传统样式的堆砌和传统技法的拼凑。程十发最大的艺术贡献在于他以其艺术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绘画艺术推开了一扇连接过去、通往未来的艺术之门。他让后来者从他的笔墨中看到,传统可以这样自由翱翔。
已故的中国美术史家高居翰把程十发定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是非常到位的评价。由于种种原因,程十发推开了这扇通往未来的门,他自己并没有来得及在这辽阔的艺术原野上走很远,却给后来的艺术家极大的驰骋空间。如果我们只是以形而下的思路来理解程十发所谓的“传统”,那么我们非但没有走进这扇通向未来的大门,反而是掉转头撞在了南墙上。(作者 林明杰)
▲ 甲骨文拓片
▲ 汉简书法
▲ 柳公权书法
▲ 良渚文化 神像飞鸟纹琮
▲ 大克鼎
▲ 哥窑五足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