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王国维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重之境界〞遗传承也是如此。所不同者,非遗传承的三重境界分别是纸上的传承、技艺的传承、精神的传承。这三重境界,也是一切成功的非遗传承所必然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重境界,纸上的传承,也是非遗传承的初始阶段,或曰初级阶段。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从古到今,总是以某种人类可以识别的符号存在的,或图案, 或标识,或文字。哲学思想、古典诗文、历史人物、逸闻轶事、典章制度、民风民俗、民歌民调、民间故事、民间技艺等,莫不如是。这些沉睡于古代典籍中的符 号,穿越历史时空,如不能被识别、理解、整理并激活,只是一堆死的材料。当然,纸上的传承毕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和可能性。中华 文化历五千年而不辍,成为全世界唯一不曾中断的文化系统,纸上的传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技艺的传承,是非遗传承的第二重境界,也是非遗传承的中级阶段。如果说,记录在纸上的符号只是一些沉睡着的文化形态,技艺的传承则是以技艺的形 式唤醒它,激活它。技艺的传承使非遗的延续由可能变成了现实,由历史进入了当下,且具有了艺术魅力,赋予了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当然,技艺的传承 总是奉其在历史高峰时期的形态为圭臬,若是辅以纸上的传承,就可以更多地还原历史真实、接近历史真实。
精神的传承,是非遗传承的第三重境界,也是非遗传承的高级阶段。如果说,纸上的传承、技艺的传承尚着眼于继承,以真实、完整地继承传统文化为目 标,精神的传承则有了更高的目标,即文化创新,也就是所谓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精神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的处理,融合新 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达到“创造性转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从技艺的传承到精神的传承,是由“技”的层次提升到“道”的层次,具有开拓、超 越、创造的特点。
非遗传承的三重境界,是依次递升的过程:纸上的传承是技艺传承的物质基础,没有纸上的传承,技艺的传承难有保证,极易中断;而没有技艺的传承, 精神的传承易成为空话和借口,甚至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与背离。非遗传承的三重境界亦非完全隔绝、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技 艺的传承本身即包含纸上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亦包含技艺的传承,一切文化精神的取得与提炼,都像庄子笔下的庖丁、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一样,建立在对技艺熟能 生巧、游刃有余的基础之上。
对非遗传承阶段性的分析,有助于回答非遗传承孰轻孰重的问题。纸上的传承、技艺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处于文化传承的不同阶段,是非遗传承的不同境 界,必须与不同历史时期非遗传承的现实结合起来,笼统地谈孰轻孰重,未免不科学。比如,改革开放以前,传统文化大多停留于文化典籍里,躺在博物馆、图书馆里睡大觉,这时谈技艺传承未免不现实,典籍整理、文献翻译成为很长一段时间文化传承工作的重点。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典籍整理、文献翻译已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技艺的传承提上了日程,成了一段时间非遗传承工作的重点。最近几年,随着国家一系列遗产保护、文化创新政策的出台,精神的传承理所当然要成为当前非遗传承工作的重点。
同时,笔者以为,当前之所以要特别强调精神传承的重要性,还在于精神传承易被忽视、轻视的实际。譬如走路,人们往往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而对 于眼望前方、志存高远不太重视。其实,我们刚开始学着走路时,脚踏实地当然更重要;但是,当我们已学会走路、且走得很稳时,眼望前方、志存高远往往更重要。(作者 胡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