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兴起于清末民初这一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由于“重道轻艺”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来自西方科学精神的挑战,“格致之学”开始在“废科举、兴学堂”之后的教育体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美术教育此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也刺激了当地美术发展。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地方性公立美术教育机构。它将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从西方移植到中国,并且落地生根,培养出了一批划时代的大师,改变了广东现代美术的格局。
目前,“艺圃开荒——从赤社到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共展出赤社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相关代表作品100余件,包括胡根天、冯钢百、李铁夫、谭华牧、关良等人的早期作品。此次展览以赤社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现存散碎的作品和文献为基础,以纵向发展的时间为线索,通过历史叙事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勾勒出这所新式美术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教学体系以及艺术实践的面貌,以此探析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并分析其思想根源与社会原因。不仅使观众了解西方油画在20世纪上半叶在广东画坛传播、变异和发展的脉络,充实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也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角度为今天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借鉴。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各种美术思潮的广泛传播,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力推新式美术教育的开办,为美术教育在官方法定的范围内逐渐争得了一席之地。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外来文化渗透和影响也刺激了当地美术的发展,一批满怀创作激情与救国热忱的艺术家走出国门,与世界艺术潮流直面碰撞,又雄心勃勃回到这片西画教育近乎空白的土壤,在带回西洋美术样式和技法的同时,也引进了美术学校、美术展览会、美术出版物、画家社团等一系列美术活动新机制。尤其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成立,填补了地方公立美术教育的空白,在中国早期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21年,在时任广东教育委员会行政委员许崇清的提议下,由留学归来的胡根天、陈丘山、梁銮、梅雨天、徐守义等人发起19世纪20至30年代广东最早的西洋美术研究团体——赤社美术研究会,这是广东成立最早的西画研究团体。赤社以“集会最早从外国学习美术回来的画家和招收当地一些有志于西洋画的青年研究美术、交流经验”为宗旨,聚集了有留学东、西洋背景的冯钢百、雷毓湘、关金鳌、黄潮宽、崔国瑶、朱炳光、许敦谷等西洋画家,成员虽有不同的留学背景,画风各异,但对于艺术都怀有“赤诚的心和赤热的血”,有“开拓自己理想中的艺术天国”的崇高使命感。他们一方面举办西洋画展览,引导民众正确认识西洋画,开启欣赏西洋画风气;另一方面积极创办美术学校(私立赤社美术学校),为当时热爱西洋画的青年们提供了正确指引和学习途径。赤社的成立,带来了广东现代美术新气象,也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成立奠定了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1922年,以“赤社美术研究会”成员为基础,胡根天、冯钢百等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公立性质的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该校是20世纪初广东乃至中国画坛纷繁复杂状况的缩影,各种流派、观念相互碰撞,不同艺术风格在美术教育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市美”一直延续胡根天所提倡的“学术自由”办学思想,实行“兼容并包”的教学方针,先后聘请了一批在日、美及欧洲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人士来校任教,如冯钢百、谭华牧、何三峰、陈士洁、许敦谷、关良、赵雅庭、丁衍庸、倪贻德、陈瑞章、陈锡钧、胡善馀、郑可等人,构成了艺术精英队伍。这批由古典写实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等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组成的艺术家队伍带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崭新知识和观念,培养西画人才,以图实现“教育救国”的远大志愿。
面对西洋画的充分输入,本土传统绘画的守护者也将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作为坚守国画宗风、弘扬传统文化的阵地。无论是坚持“临摹”,注重笔墨技法的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强调“折衷中西”艺术革新理论,两种传统绘画的教学实践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国画复兴运动的发展。同时,当本土传统文化、审美价值观等遭遇包括学校体制、课程设置、分科分类等在内的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两者之间不断对话,改造和适应、碰撞与交融,这样的过程对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的建构和发展也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广东国画研究会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岭南画派带有冲击性的折衷追求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教学实践,也体现了其“兼容并包”的教学方针。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一直办了16年,直到日军入侵华南才结束。作为传播西方美术的窗口和新美术运动的策源地,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成立为现代美术教育在广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现实有利条件,这批现代美术的拓荒者背负着强烈的艺术时代感和社会使命感,吹响了变革中国美术教育的号角,他们不仅在美术观念和技术层面为国人带来了启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力求改造和振奋民族精神的一次积极尝试。在这期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培养了李桦、吴子复、伍千里、黄笃维、赖少其、刘仑、梁锡鸿、赵兽、司徒奇、陈烟桥等一批知名艺术家。这些现代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所接受的美术教育与旧式学堂那种师徒之间私相授受的画学关系有很大不同,他们紧随老师带来的现代艺术的“新气象”,积极组织美术社团活动,向社会大众宣扬进步文艺思想,部分学生在救亡图存、反抗侵略的使命召唤下,积极参加进步艺术团体,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成为了左翼美术的中坚力量,继续着“为艺术”或“为人生”的艺术实践,把现代美术的火种播遍全国,对当时以及战后中国美术史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