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年来,中国美协主办了一系列的边疆民族题材梳理展,最近的一个是刚刚开幕的“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最早的一个是“灵感高原——西藏主题展”。当时在做西藏这个选题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后来又做了新疆、内蒙、云南、贵州、广西这些题材的梳理。当我们在做“灵感高原——西藏主题展”,在梳理西藏美术的时候,我们发现做这样一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就拿西藏来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李焕民等美术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西藏农奴解放后步入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这些历史画面非常珍贵。再到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寻根文化热,更多的美术家来到了西藏,创作出了很多真实表现藏族风情和生活的作品,推动了写实绘画的发展。80年代中后期以后,表现民族题材的作品已经是遍地开花,表现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疆民族题材的作品成为了当时中国美术界的一股热潮。
通过这一系列的展览,通过对边疆民族题材美术的梳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现象。首先,像新疆和西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很少有少数民族画家用绘画去表现他们本民族的生活,虽然有唐卡这些民族民间美术,但都不是创作型的作品。之后,随着新中国美术教育对少数民族美术人才的培养,出现了阿鸽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画家,这些画家通过在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学习后,回到地方上创作了很多表现本民族题材的作品。
其次,我们发现大量的内地画家开始热衷于边疆民族题材的作品。这些现象都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也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族题材也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潘世勋的油画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天喜地,但是在服饰的表现上有很多现代因素。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中,我们也学习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理念,这些理念通过民族题材的表现得到了充分发挥,包括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和服饰等等。边疆民族题材画到今天,也发生了另外一种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边疆民族地区也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少了几分神秘感,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已经不再每天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在今天的美术作品中,对边疆民族题材已经开始进行更深层的发掘和表现。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边疆民族题材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现在,表现的类型和审美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特征。
具体来说,这么多画家喜欢画边疆民族题材,我觉得首先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服饰非常好看,有画的意趣;其次,边疆民族题材对于画家来说,在创作时有新鲜感,独特的边疆风情,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都能激发画家的表现欲。所以这么多年来,美术家们还是非常钟情于边疆民族题材的创作。此外,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边疆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能为绘画的现代性转型提供创作资源,这是画家热衷这类题材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