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国人有很强的畏官意识,这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的。常言道 “民不跟官斗”,古代尚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成语。那些贪官酷吏,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作威作福,让老百姓害怕乃至恐惧。本文想谈的是,在艺术欣赏和批评层面,因“畏官意识”也引发了一种“盲目崇拜”的现象。
古代帝王及官员大多有文学和书画方面的修养,因此很多古代官员,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诗人或者书画家,像李斯、钟繇、二王父子、李世民、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王铎等。可以说,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官员书法史。当下的官员也有很多喜欢文学、诗词及书画等等,其中不乏真材实学者,但总体上名副其实的不是很多。更多的官员,对艺术也仅仅是一个爱好而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行为罢了。
对政府序列的官员,老百姓有畏惧心理自不待言。而学术机构和艺术协会的领导,尽管有的只能算得上是“准官员”,相应的人群依然会对他们存在畏惧意识。很多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乃至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和大学校长、副校长、教授、副教授们,艺术水平其实并不高,有的简直是鱼目混珠,乏善可陈。但他因为位置特殊,依然能够听到叫好声一片。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人鉴赏水平不高,便以职位、身份论高低,认为担任职务越高,则艺术水平越高。你水平再高,地位身份上不来,他也不认为你水平有多高;一种是明明知道这些“准官员”艺术水平马马虎虎、稀松平常,但出于害怕得罪人,从而不利于自己,所以不得不违心地去讨好人家。
如此一来,就从事实上造成了艺术鉴赏的混乱。领导写诗作文,即便是胡诌几句顺口溜或者弄出一些东拉西扯几近扯淡的文字,也被说成是好诗、妙文。领导写字画画,原本是信笔涂鸦,毫无传统笔墨功底和艺术欣赏价值可言,也被誉为是不可多得的“墨宝”,说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不懂装懂,属于“无知者无畏”;而故意巴结讨好,则属于为人处世的世故圆滑。中国的艺术特别是书画走到今天这一步,丧失了审美鉴赏和批评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就是上述原因所导致的。
如今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无论水平如何,只要当上了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活动的主任或评委,协会的主席、副主席,就具有了不一样的影响力。他们笔下的东西和自身言论,也会成为影响他人的重要因素。不懂的,则盲目崇拜;懂的也违心附和。这对艺术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我们说,整个社会尤其是艺术界,不能没有批评。然而在当下这种状态之下,艺术批评却很少能发挥作用。尤其是那些没有制度保证身份的作者写的批评文章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是具有官员身份者写的文章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甚至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时常在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即我们目前的艺术界特别是书画界,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回到艺术本身?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将艺术问题交给艺术家去完成?也就是说,当艺术界的这种畏官意识和盲目崇拜一日不除,艺术界就一日不得清净。(作者:傅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