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此文是著名批评家鲁虹为艺术家易元和的彩墨画所写的评论文。鲁虹,现为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湖北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鲁虹策划了大量有关当代水墨的重要展览,并撰写了几百万字的学术专著和批评文章,展示了他对中国水墨艺术发展不遗余力的推动。
现今,艺术门类繁多,且大多也和绘画慢慢脱离了关系。所以,很多评论家都专注于事件和观念,懂得读画的人愈发少了。作为一位批评家,鲁虹学识颇高,观察入微,对画面非常敏感,他从作画方法和笔墨造势上为易元和的彩墨画艺术做了一次承上的梳理,赞赏作品中对中西绘画元素的取舍,更是明白易元和寄托在作品中的抱负。鲁虹的此篇文章,醍醐灌顶!
传统山水画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既完美又严格的程式规范。一方面,它与具体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有关;另一方面,它又与特定的宇宙观、时空观、审美观有关。因此,传统山水画家从学习到创作所走过的艺术之路完全不同于西方艺术家。具体地说,他们并不像西方艺术家先到户外去写生继而进入到创作阶段,而常常是通过临摹一些画谱去研究名家的作品,也只有在学会了“怎样画松树”,“怎样画山石”,“怎样画云彩”后,他们才会在游历自然的基础上,尝试把先前学到的松树、山石和云彩等形象加以变通,并组织起来。
易元和 / 胡杨林/宣纸-水墨设色/97×180cm/2013
易元和 / 神农架 / 宣纸-水墨设色 / 90×90cm / 2005
事实上,更多中国艺术家的雄心壮志是熟练地掌握运笔挥墨的功夫,以使得自己能够趁着灵感的兴之所至,写下自己观察到的景象。从中国绘画史来看,在此教学方法的培养下,的确出现过一些艺术大师,但更多的人——特别是在当代——往往是在拼凑古代与近现代大师的艺术图式与作画技法。由于完全忽视对大自然的亲身感受,更不进行现场的体验与观察,所以,这种拾古人牙慧的做法已使当今的许多山水画创作缺乏新意,进而呈现出了千人一面的状态。如果说,人们对此类现象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审美疲劳也决不为过。当然,一些人为了所谓的山水画创新,简单照搬西方绘画的技法与观念同样是不足为取的,这不仅会使中国的山水画逐步丧失自己的审美特点,也会使其最终淹没在外来艺术的汪洋大海之中。
易元和/湄江香炉山/水墨设色-宣纸/90×97cm/2012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很认可易元和先生的艺术探索。因为他的艺术探索恰好处在了以上两者之间。
我是通过老友李路明的介绍才看到易元和作品的。在认真阅读他的画后我认为,他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是在沿着吴冠中先生所开创的艺术之路前行。由此入手,他既彻底抛弃了传统山水画固定化的图式语言,强调现场观察、写生与目识心记的游观态度;也有效借鉴与转化了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若干手法,进而在画面图式、笔墨处理与着色方法上都有所突破。这的确很不容易!
易元和/冲乎尔/水墨设色-宣纸/68×140cm/2014
易元和 / 伊犁河/宣纸-水墨设色/97×180cm/2014
熟悉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因为传统水墨的笔墨程式及造型方式比较容易与西方表现主义对接,所以,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一些艺术家通过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的观念与手法来改造传统水墨画。他们的具体办法是:在尽力保持笔墨及水墨媒介本性的同时,改造并使用了一些西方表现主义手法与画面构成方式,结果就为超越传统找到了全新的突破口。恰如许多人指出的那样,这种新探索在很大程度上逆转了传统水墨温文尔雅与笔墨为上的艺术风尚,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合了一种新增长的审美需要。很明显,正是由于受启示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易元和的新山水画才能够在忠于现场观察或借鉴写生的基础上,以纯粹中国式的水墨技法表现出自然中细腻易感的、转瞬即逝的景色。而这一向在传统山水画中恰恰是比较被忽视的。
易元和/吐浴沟/水墨设色-宣纸/90×97cm/2014
易元和/吐峪沟/彩色水笔速写/33×33cm/2013
易元和/小东河/水墨设色-宣纸/90×97cm/2014
易元和/小东沟/彩色水笔速写/33×33cm/2013
另外,从对传统水墨画的学习与研究中,我们并不难体会得到,为了遵循所谓书法化的笔墨原则,或突出水晕墨彰的韵味,历代山水画家一向十分忽视色彩在水墨画中的运用。到了近代,虽有不少画家尝试将西画中的用色技巧融入水墨画创作中,但大多归于失败。这是因为色彩不大像水墨那样适应于毛笔和宣纸。除了通常容易出现的板、燥、干、结等毛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笔墨程式中,书法韵味也好,水墨的渗透性与扩张感也好,大都是在与空白、水墨构成的特殊关系中显现出来的。所以,人们除非遵照传统水墨画“轻罩淡染”的方式和“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观念着色,否则就有削弱笔墨表现的风险。这大概也是不少花鸟画家后来中止色彩试验的主要原因。
易元和/双坪沟/水墨设色-宣纸/90×97cm/2013
相比之下,易元和的做法是颇为机智的。出于对特殊画种的独到认识,他总是十分强调让墨色与浓重的墨线控制大的画面。其好处在于,既可利用墨这个极色来协调色与色的关系,又可在不伤害水墨特征的前提下改变以往图式。一般来说,即使要让画面突出某个色调,画家也常常会用石色与水墨互冲的方法,或者用不同明度的淡墨调和石色,进行层层罩染或干擦,结果不但很好地将色彩表现融进了水墨神韵之中,也充分体现了水墨画十分强烈的现代感。
易元和/小东沟之秋/宣纸-水墨设色/68×140cm/2015
易元和/措普沟/水墨设色-宣纸/90×97cm/2015
我注意到,在以上的基础上,易元和还十分强调对大自然进行“诗意化”的表现。他的一系列作品足以表明,强调现场观察并不是要机械地照抄自然,而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达主观感受,以达到极大限度感染观众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画中出现的景色远不是对自然的模拟,而是经过内心过滤的主观意向。我并不知道易元和研究过李可染先生的相关论述没有,但从他处理画面的方式,如强调剪裁、强调夸张、强调组织中可见,他是深得李可染先生理论精髓的。在这里还必须指出,因为对传统水墨有过深入的研究学习,方使得易元和能以十分地道的“勾勒法”、“泼墨法”、“泼彩法”、“积墨法”或“破墨法”等去艺术地表现自然界的鲜活之处与微妙效果,这与一些人简单地照抄传统有着天壤之别。
易元和/张家界/水墨设色-宣纸/68×140cm/2013
易元和/火焰山穆斯林教堂/水墨设色-宣纸/68×140cm/2014
易元和的创作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是:传统笔墨与表现现场观察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是必然的事。只有那些敢于面对这种挑战,并努力进行创造的人,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开创新的艺术之路;再者,作为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一定要想办法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价值模式。即不但要善于学习西方艺术中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还要努力从传统中寻求具有现代因素的东西。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像“原教旨主义者”一样,以维护传统纯洁性的名义,拒绝学习外来文化;也不能像“民族虚无主义者”一样,以追求现代化的名义,全盘照抄西方文化。否则我们将无以在凸显民族身份的同时,参与国际性对话。好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尚有大量的空白地带可以让我们去驰骋、去发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狂妄自大和妄自菲薄。
易元和/山溪/水墨设色-宣纸/68×140cm/2012
易元和/井底村/水墨设色-宣纸/90×97cm/2014
易元和/小东沟口/水墨设色-宣纸/90×97cm/2014
关于易元和
易元和,生于湖南娄底。行走艺术之路四十年,曾涉足版画、油画与重彩画创作;近二十年专注于彩墨画的研究和探讨,作品数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美术展,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易元和的彩墨画作品从传统入手,又不受传统审美的束缚。作品追求色彩与笔墨的融合,忠实内心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创造出既属于个人,又富有东西方文化内涵的艺术风格。
自2007年起,易元和以“写生-创作”的模式进行彩墨画探索,每年长时间不间断地跋涉写生,遍布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新疆、陕北、晋北、贵州、湖南、福建等地。易元和执着于行走,作品多侧重西南部地区的边远和边缘山水。每年的写生使其将自然语境带入到画室创作中,画面贯穿着一股鲜活的山野气息。俯仰高山流水,回归自然本真。(作者 鲁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