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由工在当代看工笔画转型王进玉:写意不等于抽象一个下午三个活动:今日美术馆举办开年大展组图:近代“湖社”画会展首度亮相天津美术馆天津美术馆跨年巨献:天津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展北京湖社画会组织在津画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艺术中国年-丁酉迎春纳福绘画展亮相梵响艺术空间30余位津门书画名家为广大市民写福字、送春联民建天津直属工委开展迎春送“福”活动2017河西区迎新春油画作品联展在区文化馆开幕津门书画名家走进梅江画院 翰墨迎春助残送福陕西省油画艺术研究会2016年会召开艺术品市场2017:止跌向好,春风在途中国首款生肖邮票铜章快速攀升中国画题跋为何越来越少?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2016近现代书画市场:名家精品率先回暖范景中获中国美院“哲匠奖”金奖重塑美育在教育中的角色重塑美育在教育中的角色“盛世荷风—顾正主国画展”在天津图书馆艺术展厅开幕北京湖社画会组织在津画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翰墨送真情 书法家走进邮政速递物流武清区分公司天津美协送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静海区范庄子村天津美协送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西青区王兰庄践行“讲话”精神 到人民中去—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在画里画廊开幕向孙其峰大师致敬:“津门孙氏四人画展”在津开幕“天行健·全运情”杨健君书法作品展在静海萨马兰奇纪念馆开幕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彰显津派书画实力“书平艺术馆”在古镇杨柳青启用 首办农民学员画展天津美协“美术进万家”活动走进和平区新津社区杨佴旻的色彩水墨画:见证中国绘画之变迁津门书法家张金忠个人书法藏品展在庄沅轩艺术馆举行高振恒办2017年开年大展 无墨彩书作品津门首次亮相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由工在当代看工笔画转型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7-01-16 13:36

2016年中国美术馆的最后一个大展就是“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三年一届,9个展厅,分历史回顾展、学术提名展、全国征集作品展三部分,规模不小。但看后却总体感觉传统迷失,远离生活,转型艰难。当代工笔画目前有很多问题需要直视,解决好这些问题,未来才有望良好发展。

中国工笔画学会自1987年成立,至今已经30年了。历史不算短了,中间起起伏伏,经历过画种被“边缘”,这几年又一度热得发烫,在参展数量上大大超过写意画。但给人的感觉是“虚热”发飘,没有底蕴,关键是鲜有精品力作问世。本届工笔画大展给人最深的印象是“画不够,新来凑”,很多跟工笔画毫无半点关系的作品也打着工笔画转型的旗号参展,不知该为工笔画的新意而高兴呢,还是为工笔画的沦落悲哀。当代工笔画究竟应该怎样转型才算是成功的?工笔画与当代发生关系的“点”在哪里?工笔画语言的拓宽到底有没有底线?

为什么说近年工笔画发展的成绩不大?本次第十届大展没有涌现出令人深刻印象的画作,从这一点上说,应该是有遗憾的。在历史回顾展的特邀部分中,一些老画家的代表作尽管已经过去了二三十年,但仍然耀眼生辉,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眼球。如冯大中1986年创作的老虎《惊梦》,何家英1988年创作的人物画《酸葡萄》,李魁正1980年创作的花鸟画《翠鸣秋艳》,徐启雄1984年创作的《决战之前》,画前摩肩接踵,照相者无数,而那些所谓的新人新作却乏人问津。没有精品力作,当代工笔画就难以奢谈什么成绩和进展,只有涌现新时期的人所共知的代表作,当代工笔画的成就才能令人信服。

工笔画的创新到底方向何在?工笔画虽然是开放的,但不能没有底线,超越了底线,工笔画就不是工笔画了,就沦为了其他画种的附庸,工笔画的“杂交”一定要掌握分寸,步子过大就会迷失自己。本次展览中很多作品并没有运用到传统工笔的材质、技法、主题、艺术语言,让人不禁怀疑这些是“工笔”作品吗?那么“工笔”在当代还剩下什么呢?策展人之一吴洪亮在接受采访时谈道:“工笔还剩下的是‘态度’,是新世纪前后生成的一种对工笔画的新的认知。”如果工笔画连底线和自己都迷失了,徒有“态度”又有何用呢?

必须承认,没有传统的继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本届工笔画大展在传统继承上就显得十分薄弱,真正有继承出新意的力作寥寥无几。说到传统,就不能不说到此次大展中的潘絜兹1954年画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郑乃珖1956年画的《水乡春色》,还有1981年喻继高画的《牡丹双鸽》,这些画作沿袭了工笔画千年来的传统,精细严谨、生动传神,历久弥新,非常耐看。潘絜兹在1988年首届工笔画大展时曾说:“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这门衰微已久的艺术获得新生。”但复兴也不是推倒重来,丝毫没有半点传统工笔画技法与古意的所谓新工笔画,绝不是工笔画的新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背叛。

工笔画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获得空前发展,诞生了许多工笔画大家,如于非闇、陈之佛、任率英、田世光。上世纪80年代后期,蒋彩萍推出工笔重彩画派,使工笔画再获新生。进入上世纪90年代,何家英将工笔画与写意画有机融合,开创了一代新工笔画画风。回顾这些工笔画名家,无一例外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可见传统是创新的基石。本届大展中有些作品使用综合材料,更有些连水墨都不是,而是彻头彻尾的装置,这些作品也妄称是工笔画,这种外延使工笔画不再需要任何技巧和功夫,不再需要向传统学习,只要起个花哨的名字,就是新工笔了。工笔画似乎没有了门槛,谁都可以称自己是工笔画家,工笔画沦为一种谁都可以参加的游戏,工笔画家可以一日速成。工笔画不再需要从前那样一笔不苟的刻画,而是只凭一个概念就可以搞定。

远离生活使工笔画的题材陷入枯竭,于是大家纷纷寻找新鲜样式,追求一味新潮,而不是在题材和内容上下功夫。本届大展也不乏一些表现生活的好作品,如一幅纸本重彩作品《岜莎遇见》,描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片段,打动了笔者的心底。但这样的作品不是很多,更多的是靠概念和制作取胜,显得十分苍白,与观画者没有交流。本届工笔画大展的山水画数量也很少,只有一幅青绿山水还不错,在山水画和风景画上甚至还不如去年的重彩画大展丰富和高水准。

“图像化”是近年国内工笔画的最大陋习,一提新工笔画,就是图像,画得越来越像版画、摄影,徐累的工笔画风靡一时,在拍场动辄百万,于是大家纷纷效仿,满眼都是图式,工笔画“图像化”一时泛滥成灾。工笔画丧失了笔,完全沦为图像的奴隶,工笔画只剩下僵硬的制作,制作化使工笔画丧失灵魂,工笔画的本色还保持了几分?工笔画的特色还要不要坚持?“工在当代”难道就是“去工笔化”?

“装置化”是当前工笔画的歧途,尽管显得很时髦,但笔者却以为远离了工笔画的根本,只关注了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内在本质。综合材料作品《守望者》,猛看就是个雕塑。本届大展的提名委员杭春晓认为:“本届大展引进了策展团队的机制,这在国家官方展览中是第一次。策展团队的共识是,在新的状态下,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工笔画的外延?通过边界拷问,实现对工笔画既定看法的检讨。”他透露,本届获得更大突破——在材质上,水墨、装置、video等都进入展览中。因此展览的最终呈现可能会引发争议,有些作品并不是以“勾勒填色”等惯常的工笔手段为主的创作语言。笔者以为,工笔画的外延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越了限度,既不是画,也不是工笔,就非常不靠谱了。

笔者转到最后,看到了《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的千古杰作,没有当今工笔画花哨的样式,但精致的笔法和宏伟的构图,给观者以心灵的强烈冲击和震撼,900年后仍被后人景仰,不愧是名垂千古之作。想当年,王希孟花费了半年时间才成就此长卷,呕心沥血,20出头就去世了。笔者在观展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那些有传统富古意、技法扎实深厚、表达现实生活的作品,画前都有人驻足欣赏研究,而那些貌似新颖的图像、装置类所谓外延型新工笔画,作品前空空荡荡,喜欢、热爱工笔画的人们用行动做出了选择。

所以,笔者认为当代工笔画的转型和外延值得商榷,工笔画的图像化和装置化倾向不该过度泛滥,工笔画的传统精华不该被轻易抛弃,工笔画不需要推倒重来,工笔画离开生活就无法打动人,工笔画的未来发展需要好好引导一番。总之,工笔画需要尊重,工笔画的新生不是以打倒旧工笔为前提,继承出新,才是一条行之长久的可行之路。(作者 牟建平)

来源:艺术中国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王进玉:写意不等于抽象
• 中国画题跋为何越来越少?
• 重塑美育在教育中的角色
• 重塑美育在教育中的角色
• 从东汉书法看古代中国书法的力
• 当代素人之书为何不能进入书法史?
• 彭德:美术家的文化修养 何其之低
• 彭德:美术家的文化修养 何其之低
• 艺考是对学生艺术梦想的指引
• 刘致远:以画入瓷写生活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落成
  •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天津首办山水画邀请展
  •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天津美协花鸟画专委会成立
  •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政协水彩画艺术研究院作品展
  •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李寅虎个展在乾庄书画院开幕
  •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台湾山水艺术学会文化交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