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审美属于认知范畴,我们应该了解一下认知心理学。不了解认知心理学很难讲清审美的心理历程。
关于人的认知心理,皮亚杰有经典阐释,他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在应对环境变化时,人的认知是用“在先的心理图式”去同化,能够同化的接受!同化不了,需要调整,建立新图式去适应,这种调整新建的过程称之为顺应。
审美原来只是认识过程中的感受部分,人的识别功能中形是主要内容,对象是男女还是老幼,是猫狗还是虎狼,以形归类。之后审美逐步从理性认识模式中分离出来的,形成独立的感性审美图式。这样人的审美基础图式也是以形为主,色彩为辅助。
人用审美基础图式去同化外界的形象,符合的接受,不符合,就需要调整,新建图式,以便扩展适应范围来顺应。顺应成功,会获得比同化更深刻的美感享受。若调整都不行,一时不能建起新图式,就会拒绝接受!
西欧古典油画进入中国,中国人很容易接受,人形没変,只是脸型与服饰有变化,用审美基础图式就能够同化。审美图式是一类物象的基础模式,人群的种种不同会产生的新鲜感,新鲜感是美感的基础。审美的本质是适应过程,凡是用在先心理图式能够适应的叫做同化。
面对西欧印象派中国人觉得很新奇,形不那么清晰、确切,色彩又突破了固有色的概念,会有些吃力,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早期印象派造型还相当准确,接受起来容易一些,后期印象派开始变形,对変形的适应就困难了,好在人形还在,没有太大変化;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印象派灿烂的色彩,这是古典油画不具备的,也是生活中见不到的。辉煌响亮的色调对观众有巨大吸引力,也就“容忍”了变形的“丑陋”。人们接受印象派的心理历程主要是新建色彩图式,在固有色图式上增添了条件色一个分枝,对图式中的变形部分不少人并不认同。这个顺应不彻底,但总算接受了。审美图式的顺应最大特点(或者说常态)是不彻底,是有保留的接受。如今不少的人都处于这个阶段,人们从顺应中获得了巨大的享受,并且对早期印象派相当狂热。
面对立体派、抽象派中国观众就受不了啦!色彩再辉煌具体形象没了,尤其是破坏了人形,遗传基因中的辨识功能此时失效了,心中没着没落的,无法接受,需要在基础图式上新建新图式才行!
这个新建过程需要学习,将原本内含图形中的节律要素提取、概括出来,新建新的节律图式才能完成。大师们凭借超人的敏感发现并创造出作品来,一般人需要在提示下感悟!如果说从古典油画到印象派,人的审美提升只是图式渐变的话,从印象派到立体派、抽象派图式必须发生质变才行。这个提升真正揭示了美的本质,用节律图式既可接受抽象艺术,也能在反观写实艺术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揭示了抽象音乐能够感人之深的原因。
上述三种状况完整揭示了审美过程中同化、顺应、拒绝的心理历程。
审美的高级享受不是轻易能够在同化中获得的,高级享受在同化困难中或顺应费力中获得。审美初期,感觉困惑、怪异,心中有些失落,经过努力调整后接受了,心理恢复了平衡。享受是在失衡的“痛楚”中“疗伤”,在调整“康复”后获得的,深刻的美感都由失衡至恢复平衡的心理历程。付出越多,收获时的乐趣越浓烈。
离开美的标准图式后审美进入一个个性化阶段。个性美的普适性差,个性越强烈普适性越弱。个性艺术作品能够被欣赏者完全接受的人数少,欣赏者多数是有保留地接受,并目总有部分人拒绝,抵制!
进入节律审美的高级阶段后,人群会分化。欣赏者也有个性,欣赏者需要与艺术家的个性 “对位”,不“对位”时就很难欣赏!我们不应该嘲笑别人不接受自己“偶像”的作品,这在本质上是不尊重人,不尊重别人的个性!
审美是种感觉,感觉的灵敏度是天赋,有的人对色彩敏感,有的人对黑白敏感,有的人色盲,有的人色弱,人与人的差别巨大。我们不能嘲笑审美欠缺的人,因为文明社会是不准许轻蔑残障人士的!像宋丹丹与刘蓓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嘲笑吕丽萍不会穿衣打扮的事,是应该被公众谴责与蔑视的!审美欠缺是生理“疾病”,嘲笑有病之人少了应有的同情心和应有的教养!
一般欣赏者审美停留在基础图式的阶段,不提高没问题。画家就不同了,不懂节律审美,不提高到用节律意织和节律感觉去审美,既便坚持写实主义也是很大的缺陷,画作水平很难提升。(作者 聂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