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有人能把传统的意思说清楚吗?没有,我相信是这样的。可大家却愿意把它挂在嘴上。同样,也没有人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对传统的尊重还是戏弄?曾在中国美术馆见一位著名画家对学生说:你们要在传统的大河里游几圈……说得很好,但几乎就是一句空话,也许是我把严肃的问题弄得无聊了。其实,所有关于这种问题的讨论,如果不是把它放到具体的事情之中,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理解的是,现在的绘画和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了多少关联,就像我们谈传统,也多数是在做样子,和做产品的广告宣传一样。不是吗?谈这话的人,都像是国学大师,就绘画的情况而言,如果把他们的画和文章放在一起,你一定是无言的,因为话很大、很玄,只是画得并不好。这又联系起我们的教学,如果传统——我们说过去的文化意识在今天变得没有光彩,净是一些口号和一些空空的套路,有意思吗?不能成为思想就不能影响我们。
绘画是什么?绘画的教学到底怎样做好?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一定得针对自己的感受。我们说面对着模特儿,写生怎么进行,这样,一切就变得实际:一条线如何存在,这个形在画面上要成为什么样子。我的一个观点是,做一个绘画老师,得能画,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模特儿站在那,要有把它画下来的能力,老靠想和说是没用的。我也知道,对此不同专家会有不同的说辞,那么,怎么画算是好呢?尽管仁者见仁,但毕竟我们是有智慧的,这还真的涉及了文明,涉及了人类进步的传统。举个例子,托尔斯泰看见米勒的画,他说看到的是“深沉的人文精神”,这是米勒画出来的,托尔斯泰才可以见到,绘画是靠着画面说话的。而有些人不注意这个事实,绕开绘画去练习说嘴。前段时间在学校的毕业展览上,我曾对某些教授表示了钦佩:本来就是乱糟糟的画面,几幅作品的色彩、结构都没有差别,他们却能分出好坏,而且分差还不小。我敢保证,就是这些作品换另一帮教授评判,一定就会是另一个结果。甚至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环境,还让这些教授发言,也难说他的看法不会改变。我们失去了对于绘画的感受力,只是凭着灵机一动,凭着逻辑去理顺想法,从概念到概念,我在想,这是教学吗?
绘画是一种很具体的行为,把看到的、想到的画出来。我们说修养,编辑约稿时,曾附上了几个题目,头一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等在现在美术院校课程中的缺失,以及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问题是简单的,答案也没有悬念,我倒是想借着话茬继续问下去:我们懂得诗吗?会背几十首、几百首诗就是懂诗吗?我看电视上有这样的节目,但它能激发我们什么呢?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唯独缺失的就是诗性,看看中小学的教育以及家长们的心态,一切就了然了。我们把这个事实放到了绘画的教育之中,现在学校的责任就显得重大了。入学考试的第一关,学校是如何把握的呢?老师对着电脑评分,学生天天在考前班学习,考试是背着画……还谈诗吗?功利之心如此之强,大家做着表面的事情,把谁蒙在了鼓里呢?
所以,我还是把话题拉到明处,不要笼统地对待传统文化,这也是个慎之又慎的问题。就说诗词,诗的模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变化是非常大的,这与绘画几乎相同,在唐代你是无法看到扬州八怪那种笔法的。说敦煌,我们今天看到的原作,也不是当初了……那么,我们谈美术缺失诗词教育,问题到底指向哪里?是生活的内容,还是别的?如果仅仅缺少古代诗词讲解的这样一种课程,那就好办了。对此我是这样看的,即使有了这种课程,对于美术的发展也无济于事的。我们说的国学大师的作品并不好看就是例证,那是和现实生活没有关联的活动。我认为绘画问题就是在于绘画,关于传统的学习和修养不能作为套路,所谓的规矩、所谓的形态都是可以改变的。
直接一点说,我们缺少的不是想法,而是把想法画出来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处理那些形象的问题——把见到的、体会到的画出来,画到我们相信的样子。如果谈一点经验,我觉得在绘画上,具体更显诗性。绘画不是咋咋呼呼的东西,它是一种含蓄、一种深沉、一种味道。而这些内容,通过画面呈现出来,这是绘画语言的特点。于此,我们认真地做着眼前的事,哪怕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块衬布,尽量去把它画好,画出自己的感情,我想也就行了。(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