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艺术是否纳入中考课程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音乐、美术考核计入江苏中考总分,河南省也紧随其后正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消息一时之间成了艺术界、教育界与学生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在著名画家陈家泠先生看来,音乐美术“入驻”中考,主要是一种导向上的意义。既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想像力,更有利于普遍提升审美能力。因此把美育提升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可谓大势所趋。
在大形势下,人们对于美育纳入中考的反应依然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此举能改变目前中学教育长期不重视美育的现状;也有人担忧美育纳入中考将增加孩子负担,甚至会让家庭为孩子的美术教育多掏一笔费用。此外,对于美育新政是否新瓶装了应试教育的旧酒,考试过程是否存在“灰色地带”等质疑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本期,我们重点采访了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郭蔚蔚先生,倾听他是如何解读美育新政,并特邀了一批艺术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郭蔚蔚:让美育成为人生“必修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艺术是否纳入中考课程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也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而近日,音乐、美术考核即将计入江苏中考总分的消息,再次拨动了不少家长的敏感神经。有人拍手称快,庆幸自己的孩子已早早学习艺术,可从容应对;有人忧心忡忡,担心以考试作为杠杆的艺术教育,不过是新瓶装了应试的旧酒,治标不治本;当然也有人理智点赞,只希望不要披上功利的外衣,把学习艺术当做名校的敲门砖……种种言论,无不透露出目前大家对美育新政的忧虑与质疑。而对于河南省来说,具体新政何时实施,究竟会占多大分值,家长、学生与一线教师该如何调整应对等问题也都是亟待解答的。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郭蔚蔚,看他是如何解读美育新政的。
9 年前济源已率先实现
“其实除了江苏省外,关于美育工作,我省一直都在做。早在2008 年,济源市就率先在河南省将音乐、美术纳入了中招考试体系。”郭蔚蔚介绍说,“此外,2015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还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而《意见》中提到的‘逐步扩大中招艺术考试试点范围,建立完善全省中招艺术考试制度’,是一个极大的亮点。因为按省份来说,把美育作为基本教育制度的,在全国来说并不多见,这是我省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大突破。”
至于针对河南省艺术学科何时正式“入驻”中考,郭蔚蔚表示,具体方案将会在今年上半年出台。音乐、美术纳入中考成绩中,计划2020 年开始在全省实施。也就是说,想要在中招取得好成绩,2017 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学生可要学好这两门课了。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对于音乐、美术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郭蔚蔚并未明确说明。但是在谈到今年济源市中招将音乐美术的分值由去年的各占10 分大幅提高到30分时,他说:“我省能够迅速对国家教育政策作出反应,也是得益于济源市的前期探索。经过了9 年的实践,济源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而近些年来,我们也在总结推广济源的这种做法。希望地方成功的改革经验能够在全省得到有益推广。”
通过考试杠杆撬动美育教学这块荒地
都说中国教育始终要看“考试”这个指挥棒,而且仔细翻看近日来的相关言论,会发现大家质疑的焦点还是集中在此次美育新政是否新瓶装了应试教育的旧酒。《树人导报》名师顾问团成员裘志刚老师就曾打了个比方,比如体育列入中考,似乎想通过中考指挥棒引导我们的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最后仿佛也没有太大效果。
对此,郭蔚蔚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关于素质教育,这么多年来大家一直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落实始终不到位。究其原因,还是‘评价机制’出现了偏颇。目前的教育现状就是老师与学生乃至家长都是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他们均认为只有考试需要考的内容才是值得付出时间去学习的。这是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体育进中考的案例,有人认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在这里,我首先要强调的是素质的提升本身就是日积月累的事情,其次至于效果的大小也是需要我们后期不断坚持与努力的。目前,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如果能通过考试增强孩子的体制,提高孩子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就是用‘评价’这种机制来撬动美育教学这块荒地,希望能通过‘考试’的手段使孩子们的人文素养也能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引导社会关心孩子们全面健康成长。”
艺术进中考有喜有忧
针对艺术学科进中考是喜还是忧,社会上一直是多种声音并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老师到家长,不少人对艺术进中考心存担忧。他们认为如今中考与高考都把艺术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势必会让许多家长倾向于“剑走偏锋”,不但加剧艺术“考级热”,而且还会极大地增大学生们的课业负担。针对质疑,郭蔚蔚解释说:“首先要明确一点,对于‘艺术考级’,许多家长是存在一定误读的。其实艺术考级和孩子日后的升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艺术考级只能证明孩子达到的一定艺术水平,仅此而已。”
“其次,艺术学科进中考同样不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因为即使将音乐、美术纳入中考考试,考试内容也是教育部规定的初中音乐、美术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要参加正常的课堂学习,就能考出理想成绩。”
既然艺术考级与学生升学没有直接关系,那么究竟要不要学艺,对于这个问题,请家长们在帮助孩子们做决定之前问问孩子也问问自己。“喜欢”是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天赋”和“喜欢”一致,自然更不会缺乏“坚持”。如果真的希望孩子与家庭从艺术里获得乐趣与成就感,或许从做一个能和孩子一起玩一把尤克里里或画一张画开始,你就已经靠近真正的“艺术课堂”了。
(记者 毛亚珂)
链接| 济源今年的音乐、美术考什么
音乐: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初中阶段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考试范围。视唱为必考项目(在初中音乐教材“唱歌板块”中的歌曲曲谱中截取进行现场测试,要求音准、节奏正确等),选考项目为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从“声乐、器乐、舞蹈”中任选一项。
美术: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初中阶段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考试范围(教育部2012 审定的人美版七年级上、下册,教育部2013 审定的人美版八、九年级上、下册)。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80 分钟。本年考试为技能测试,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造型表现”和“设计表现”其中一项来完成测试内容。
构筑“文化高地”须从儿童“艺商”抓起
——为美术纳入中考而鼓掌欢呼
美术教育弱化是义务教育的严重缺失。
我们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小学生不用写毛笔字、不用画蜡笔画了;也不知何时起,我们的小学美术课程变成自习做作业,或者干脆让给“语数外”了。于是,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愈来愈弱化,不少学校尤其是基层学校的美术老师往往成为教务处的“义工”或者学校的“闲杂人员”,学校的理由是“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如美术班、书法班门前却车水马龙,论小时计价的高价培训,家长们仍然热情高涨、不辞辛苦,理由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明明在义务教育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基础艺术教育,却非要家长和孩子们牺牲双休日、花费天价学费去挤、去拼。到头来,学校乃至家长都抱怨孩子们“压力大、负担重”。这种舍近求远的心态、需求与教育的倒置,已经扭曲了几代人。尤其是80 后、90 后,他们很多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是流水线生产出的“考试能手”。但是,作为培养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应该活生生、充满朝气、充满情怀、充满对一切美好事物憧憬的人却越来越少。显然,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是失败的。孩子们的许多美好愿望、美好表达,写写画画的基本能力被扼杀了,他们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对学校、对老师、对教育的兴趣,缺乏审美情感,缺乏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早已偏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走上了仅仅追求“德、智”的独木桥。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等到发现小学生中小胖墩越来越多、大学生弱不禁风,才想到要在中考时恢复体育考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应该觉醒、应该改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强化美术教育是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主要从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入手。
在倡导美育的同时,从心理学、生理学发展的角度,我们又引入了智商(IQ)、情商(EQ)和艺商(AQ)的概念,简称3Q。
“艺商”又称艺术智力,是人们认识艺术、感受艺术、辨别艺术,判断艺术价值,创造艺术成果的能力。情商、智商的先天性因素较大,但艺商的后天培养作用显著。可以说,艺商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技巧。
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商,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造型能力,最终促进创造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步入成年后具有较强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对困难、失败轻松应对,幸福感较强,事业成功率较高。因此,美育被称为体验教育、趣味教育,也被称为素养教育和通识教育,综合起来应该是一种生活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加强美术教育、提高艺商水平的黄金阶段,而参与艺术创作是提升艺商水平最快捷的渠道、最有效的方法。
提高全民综合艺术素养是繁荣艺术市场的首要前提。
在欧美国家,艺术教育很发达,艺术普及率很高,学生观看艺术展、参观博物馆就像我们看电影、逛商场一样,是一种很平常很自然的生活习惯。欧美国家的孩子,随口就能说出卢浮宫里几幅名画的作者、历史故事和艺术特色,随时能聊上几句对现代艺术的内心感受和主观评价,艺术鉴赏力普遍较强,推动艺术市场成熟而繁荣,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而中国学生的艺术鉴赏仅停留在观看影视作品、玩电子游戏、听流行音乐的娱乐层面,主要是感官体验,层次还比较低,看大片多、听明星演唱会多、进网吧多,很少主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很少听现场交响乐,对艺术品、高雅艺术体验的积极性缺乏、鉴赏力缺失,造成我们整个社会民众的艺术素养不高,艺术氛围不浓,整体文明程度还亟待提高。因此,处于艺术创造和艺术传播末端的艺术市场,在我国并不成熟,范围窄、圈子小,庸俗化、低俗化倾向很明显,一直处于低级阶段。
前几年艺术市场的“繁荣”,投机者拿几张名家作品送个权贵、办个事情,并不代表这些人具有多高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艺术和权力的交易罢了,作品被权贵们套现后,又最终回到购买者的手中,然后停止了流通。画家们被前期的虚假繁荣搞得飘飘然,大批“生产”,不断抬高价格。突然一天,国家反腐了,权贵们不敢收了、投机办事情的人不再买了,整个艺术市场偃旗息鼓,业内便开始急火攻心。这充分说明,我们以往的艺术观念出了问题,艺术需求的培养出了偏差,归根到底还是美术教育出现了失误。因此,只有整个社会民众的艺术素养普遍提高了,大众化艺术需求和艺术消费机制形成了,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更高、更远。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谈到美术教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艺术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艺术观念和欣赏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是成年后无法再弥补的。”其实,人大代表提出中考改革,把美术纳入中考范围,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将来都成为艺术家、画家,而是强调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全民基础性、普及性艺术素质的提高,把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对于我们早就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教育创新,只能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抓好基础美术教育是构筑“文化高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迫切需求。
国家倡导“文化强国”建设,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构筑“文化高地”、文化艺术要“保高原、创高峰”,这种美好愿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靠几名画家画几张画、音乐家唱几首歌弹几支曲儿、书法家写几幅字就能构筑起来的,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从儿童抓起,从青少年开始,把美术教育贯穿于义务教育的全过程,让美术教育大众化、艺术消费平民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全民素质提高、推动艺术市场繁荣、推动文化高地的构筑,让中原更加出彩,共筑我们的中国梦。
我们应该为这次的教育改革欢呼,为美术纳入中考鼓掌。(作者 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