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屈原与楚辞(国画) 550×394厘米 2016年 冯远
以雄浑壮阔的史诗性描写、鲜活洗练的经典性图式,再现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其选题的连续性,涵盖的系统性,作品的严整性,堪称立意高远、精彩纷呈,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民族性与大国风范。不仅填补了我国造型艺术主题创作的空白,也将成为流传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
继2009年以国家名义推出的“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面世后,经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筹划,成功举办了这一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纵览此次大展作品,从《尧舜禅让》到《周初诸侯大分封》,从《战国争雄》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从《楚汉相争 鸿门宴》到《大风歌》,从《赤壁之战》到《贞观盛会》,从《范仲淹著〈岳阳楼记〉》到《满江红》,从《成吉思汗与蒙古铁骑》到《郑和下西洋》,从《永乐迁都北京》到《乾隆南巡》……一幅幅风云激荡的壮丽图景涌现在华夏子孙面前。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与成长方式,此次大展理顺了中华历史接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弥补了以往历史环节方面的缺失,编织起传统文化的基因图谱,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同时,大展的创作实践也将引导人们从历史到当代的广阔视野中看清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的美学价值与存在根由。绘画——尤其是情节与情境式主题绘画,通过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再现与创设,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概念推动与联想能力,创作出充满戏剧冲突和内在发展趋向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譬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 鸿门宴》《贞观盛会》等,都经过严格考证,精妙完成了历史事件的情境重塑。
至于中国画,由于使用工具和历史原因,历来多表现小尺幅画面。而此次为提高作品的仪式感和分量感,所有作品均为鸿篇巨制,堪称高明之举。这方面,《齐桓公称霸》《秦始皇统一中国》《大风歌》《隆中对》《唐太宗纳谏》等作品,创作出了中国画成功探索的范例。
此外,大展中的版画也是熠熠生辉的又一亮点。透过《秦王扫六合》《六祖慧能说法图》《算盘与〈算法统宗〉》《雕版印刷》等优秀作品即可看出,借助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方式,其格局与技法已取得较大突破,而《史可法殉城》那种类似油画般的复杂构图和反差鲜明的层次感,极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形式张力与丰富表现力。
此次大展中雕塑虽然数量不多,却不乏精品。最引人瞩目的是圆雕——《老子与〈道德经〉》。作者的大胆出奇处,在于将老子这位中华道家文化的始作俑者的主体雕空后,在其内中镂字,以其残缺的空间体现其包容万物、虚怀若谷之胸怀,令人拍案叫绝。其他如《逍遥游》《张衡与地动仪》等,也都出手不凡、新意迭出;而浮雕《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神化传说》等,则构思独特、技法高超、令人欣喜。
上述作品难能可贵,不仅在其立意的精准,构图的精当,表现的精彩,也展示出艺术家在对历史镜像进行开掘中所体现出“笔墨当随时代”精神的自觉坚守,再次有力印证经典需要打磨、沉潜方出精品的道理。
仔细研读,此次大展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果,就是实现了组织机制、经费保障、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的重大突破。如此,艺术家们才能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激情与灵感最大限度地被调动、激发出来。
譬如,《诗经·长歌清唱》这幅画4年中历经5次大的改动。前几稿是作者林蓝借助骑马者组成的马队来表现“王者采诗”的情境,后经专家提醒,西周到春秋时期人们只乘车不骑马,于是在三稿基础上再易其稿。《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作者吴云华和高阳领受任务后,为了取得详实的历史资料,他们曾两次去新疆、两次去内蒙古,行程达4万多公里,拍摄了2000多个土尔扈特后人形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为了还原历史,年逾七旬的广廷渤和他的学生吴静雨、刘剑英奔波万里,到西伯利亚揣摩战事发生时的地理地貌与相关信息。有关《赤壁之战》,早在1995年至1999年间,晏阳就参与过这一题材全景油画的创作,此次他和李武领受任务后,为避免落入窠臼,又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与影视资料,反复比对、多次调整,最终另辟蹊径,以全新的视角再现了这段脍炙人口的历史场景。王宏剑为了《鸿门宴》的创作,甚至借助搭建模型的办法反复组合人物,变换场景调度,以令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逼真再现了这一充满悬念与矛盾冲突的戏剧化场景。
这些在历史进程中实际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如今通过“以图说史”“以图证史”的办法,拂去遮盖在它们身上的层层迷雾,具有钩沉历史、拾遗补缺的重大意义。
此次大展的成功实践证明:弘扬中华文明需要顶层设计,实现文化复兴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地进行,而由专家出点子,政府来组织,有关部门来相助,的确能够催生优秀作品,摸索出从高原到高峰的路径。(作者 张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