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初春的成都,细雨脉脉,杨柳依依,为“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的最终闭展平添诗意别绪。犹如一场大戏的退场,大展帷幕虽然落下,但余韵犹在,回味无穷。
从隆冬到初春,这场大展不仅在成都盛况空前,更搅动全国文化产业一池春水。据统计,截至4月10日,“丝路之魂”大展参观人数共计108万人次。展览期间配套举办的22场“丝路之魂”系列学术讲座,现场参与7700人次;配套社教活动46场,共5000余人参与。而且,大展辐射惊人。整个大展期间,全国有超过1000万人通过直播看展、听讲座;“敦煌展 成都”在百度搜索结果高达308万条;成博官方微博阅读量约180万次;直播23条的阅读量超过60万,单条最高点击量超过30万。
历时3个多月, 观展超百万人。敦煌艺术大展究竟为成都留下什么?
一场关乎文化的洗礼,一路对于文脉的追溯,一次文化自信的提升。
8个精品复原石窟,揭开敦煌神秘面纱;70幅敦煌壁画临摹复制品及上百件精品文物,再现敦煌辉煌历史;60余件来自新疆石窟与麦积山石窟的壁画、彩塑精品,展现中西文化交流独特魅力。在讲解员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中,千年之门刹时推开,中华艺术之光绽放耀眼光芒。
从古老蜀国,到遥远西域,沿着敦煌石窟艺术和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这两条主线,大展不仅尽显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对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一一梳理,升华对 “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的认识。
随着丝路形成、发展、繁荣的纤毫展现,“成都共识”达成:四川是中华丝绸文明起源地之一;四川作为丝绸之路交汇点、枢纽地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价值;巴蜀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成都作为文化古都的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千年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更加提升。传承丝路文化、再创开放新局,成都有底蕴、有实力,有信心。
居移气,养移体。一座文化名城需要不断的文化滋润,尤其对于担当国家使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西部文创中心的成都而言,更需要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以敦煌艺术大展为标志,开馆仅8个月的成都博物馆,已经成为成都的“品位”担当,成为成都最具吸引力的关于文化、文明和历史的公共教室。不止是成博,近年来,成都的博物馆发展迅速,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种类来看,都迈入了全国前列,俨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通过特有的语言,一座座或大或小的博物馆生动地展示着成都精神,也见证着成都力量的日益崛起。
如果说敦煌艺术展犹如一次大课,担当着对历史、文化集中教化的任务,那么,星罗棋布的小型博物馆以及各类文创基地,则掩映在成都无数条小巷中,润物细无声。在黉门街,每周一上午9点半,社区文艺志愿者的颂诗声总是准时响起;在魁星楼明堂文化创意中心,一个个年轻的文艺创客成为“后街经济”的重要推手;在簇桥的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各类艺术工作室林立,呈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从公共文化阵地“全覆盖”到打造“15分钟文化圈”,从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和“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区”,一个个文创小基地在成都遍地开花。文化,不仅浸润着市民生活,也正在提升成都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软实力,护佑着成都从区域性中心城市迈入国家中心城市,走向全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塔尖”。
在最近一期以“勇气”为题的央视大型文化栏目“朗读者”节目中,现任敦煌艺术研究“掌门人”樊锦诗以及旗下团队,用镜头内声情并茂的朗读和镜头外相伴沙漠的沧桑人生,生动地诠释了何为“勇气”。正如节目所言,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 。对于成都而言,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就是一种“执念”。在“执念”面前,没有什么不可能。一个数字很说明问题。在名满天下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其特展参观人数纪录为67万人次。而成都“敦煌·丝路”大展的突破百万人次,不仅力证成都博物馆向世界博物馆进发的可能性,也折射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勇气和努力。
勇气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勇气横亘古今,给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向前发展的动力,勇气也将始终灌注太阳神鸟的每一束羽翼,助力这座建城史2300年的古城,在文化的跋涉之路上,实现一个个跨越。(作者 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