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美术教师并非学历越高就越好
现在又到了高校的毕业季。毕业生如果对教师的职位感兴趣,可以很方便地从用人单位查到进人指标及要求。不过,现在各类学校进人的门槛之高,估计会让大部分的本专科生绝望,而研究生也会望洋兴叹。即便是博士,也很难符合专业甚至是学历等要求,重点高校往往只考虑海归,本土毕业生难有机会。即便是普通高校,甚至是欠发达地区或整体排名靠后的高校,其招聘条件也当仁不让,不是海归那就得本硕博都是985或211学校毕业才行,甚至还有C刊论文发表要求。这说明,现在的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已是人才济济竞争加大了。
就高等美术院校教师的招聘条件而言,近年来有向理工科看齐的倾向甚至有些简单粗暴,并未顾及学科特点,学历起点要求太高。比如,单就美术院校的绘画水平而言,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本科生画得最好,而学历越高越不能看。道理很简单,本科生进校的专业竞争大,而硕博士似乎外语、政治等课程的竞争更大,得过最低分数控制线,而专业课则很少单独划线,只能将就着录取。时下高校引进人才的条件也越来越高,某教授看了自己学校的要求,叹了口气:“就我的条件,要调入我所在的艺术学院,都不够条件!”
大概是1993年,我的大学老师杜浦先生认为:取得美术高考专业合格证书的人,其实就基本具备教中学美术课的能力了,并不需要读什么大专、本科。在当时,大部分中小学美术教师其实是语文或教其他科老师兼任的。新疆某大学教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2005年之前美术教师队伍中没一个人有硕士文凭,这也可能是当时绝大部分高校美术师资的基本情况。当时的硕士也挺俏,能享受副教授待遇,而且还有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啥的。如今,这个文凭估计进高校当辅导员都困难,报上不是说某大学保卫处招人都要博士吗?现在某些重点中学的美术师资,已是硕士为主打,而以前多是中师、中专毕业生。大约是2002年,某歌舞团到某大学艺术学院招舞蹈专业毕业生,居然要博士,院长委婉地说:“我们的老师,都还是中专文凭。”如今,该要求说不定并不离谱,毕竟这些年全国的博士点可谓全面开花。有感于文凭升级换代而水平未必跟上,我写过《“通货膨胀”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一文,有人夸我敢写,我说不是敢写而是杂志敢发,情况大家都清楚,我的见识也未超过许多行内人士,只不过是说出来了而已。
当然,这也不能怪罪于招聘单位某些制订进人条件的部门或个人。就高校而言,进人往往牵涉到教研室、系科、组织人事众多部门也不是某个人说了算。如果随便定一个初中起点的入职资格,那人事部门估计一年365天啥事不干仅就组织面试都未必忙得过来。最重要的是,进什么样的人,事关重大,涉及的问题也多,没人愿意为应聘者的具体水平的鉴定负责,而毕业学校及文凭是有档次和基本质量控制的,即便所进之人有极少数的滥竽充数者,只要其文凭是真的,似乎应负责的是培养学校而不是用人单位,这样也就挺省事的。而绝大部分学校对核心期刊的成果认定也与此类似,管你是什么水平的论文?管你通过什么方式发表?只要是核心就行。毕竟,有机构对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负责。甚至,还可以反问你一句:既然那么有水平,为什么不上重点大学?为啥不发在核心期刊上?这大概也会让很多人无话可说。这种认定机制具有一定的技术理性思维特点,其优点是理性、可操作而且相对公平,但机械、冷漠又大概是其负面。因此,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确实是说者容易做者难。
应转换为对应聘者高能力、高潜力的考察
有些人并没有高学历,这并不影响其在某些领域取得不俗成就,而且不仅仅是书画实践方面也包括研究,如老一辈的启功。程十发曾戏称自己是“科班”出身,其实是指“珂罗版”出身,他因摹习珂罗版精印画报上作品而走上美术创作道路。因上世纪文化运动耽误的一批书画家、理论家,虽没有高学历但成就巨大,有的还成为了硕博士生导师,其学术水平不比某些有博士学位者差,特别是那些利用职务之便的文凭鸟枪换炮者。我的老师侯开嘉教授仅读过高中,多年来以篆隶书法创作与碑学理论研究见长,1997年以人才引进方式调入高校。在新的教学岗位,他任劳任怨憋着一口气带学生,尤其是带硕士研究生狠下功夫,培养了十几位在全国小有影响的毕业生。侯先生成果丰硕,但评职称需要通过外语考试而他完全没基础,那就只能等到55岁免考时才申请。显然,不能以几个没有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去否定学历教育,也不能以有学历的优秀人才来证明教师必须得科班出身而且学历越高越好,如果是牛津、哈佛等世界名校毕业那就更好。似乎,两者都不可取,学历教育不是优秀美术教师的天然保票,即便念到博士也很难说就当然地拥有各方面都特别强的业务能力,而某些非学历教育的专门美术训练,在知识与技法相对开放的信息时代,也可能成为某方面卓有成就者。
师资无疑是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但目前也有一些新情况。比如,教师的待遇未必好而教学、科研压力大,加之职业倦怠、外在诱惑以及学生厌学等因素,教学质量存在下滑的情况,也存在一些优秀书画家被画院挖走或辞职的情况。不管怎样,吸引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到学校培养更多的美术人才,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说大点关乎一国的长远利益,尤其是艺术学脱离文学而独立成为大的学科门类的大好历史情况下,这就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补充师资,而不是唯学历论。看到那些漫天要价的人才招聘学校,尽管所需要的就是一个画好某类画、上好某门课的具体岗位,待遇未必高也未必能留住人,不过没高学历等条件还真没法去。因此,让人怀疑某些用人单位缺乏诚意,招人似乎只是其形象广告而已,也未必真正在乎什么“人才”,即便你是齐白石、吴昌硕又怎样?某些单位缺你照样转!
坦率地说,目前美术类的博士还不多,找到对口工作不是特别难,但硕士就多少有些尴尬,甚至连本科生都竞争不过,不得不辅修第二学历。必须说明,笔者无意也没有能力去干预各级学校的招聘,更不是否定现在艺术学科从学位点建设到办学实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只是想提醒某些用人单位,得了解美术学科的专业特点与美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科研还是创作哪些方面能发挥其长,而不是水涨船高非得要去买大一号的文凭衣服穿,虽然这样看来更高大威猛,但并不合身甚至漏风。比如,非物质遗产及文化产业等专业方向,有些课程如泥塑、剪纸、年画、蜡染的师资,其实民间艺人或国家认定的工艺美术大师是最合适的,他们往往子承父业技艺精湛但并没有学历,如果要正式引进实在困难,不妨如当年的林风眠那样直接聘请齐白石等人为任课教师。
因此,目前各级学校的师资招聘过于看重高学历的情况,似乎得转变为对应聘者高能力、高潜力的考察,如果仅看文凭则有买椟还珠之嫌。显然,这会给考核部门增加很多工作,至少要比那种文凭简历一亮、试讲加简单创作的招聘方式要复杂一些。(范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