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造境,有写境。”中国画也如此。中国画以师造化、出机杼的方式表达画者的思想意识,画家化万物之形于毫端,抒胸臆,立精神,表达其思想意蕴和寻“美”体验。无论山水、花鸟种种,以景写情,寓情于景,写形,绘意,笔墨意趣,总以画家之性情寄写于纸上为最,作品若能展现出画者真实的性情、深厚的修养,是为“有境界”。观刘墉先生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水墨淋漓之间,意味深远,一花一鸟皆性情之写,一木一石达天地之畅。
《醉花阴》
《夜之华》
《断桥残雪》
师造化·写境
所谓写境,是指描绘自然物象的生态,作品所传达出的美感也源于写生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生机”。所以这是一种由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由“生机”而引发心灵深处的一种创造力量。
中国画写生主张“心师造化”,以自然为师,深入自然体会。五代荆浩《笔法记》有:“固惊奇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元代黄子久曾言:“皮袋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明代王履有言:“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石涛则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黄宾虹有“得之于壮游”之说。通过这些绘画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历代中国画画家在写境的过程中虽然提出的理念不同,但就写境而言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并且在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中都对创作主体“心”的作用做了强调,非常重视画家心的体会。写境,是画家与自然沟通的最好桥梁,以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审美趣味征服对象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
刘墉先生重视传统笔墨,也同时重视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写生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从台湾山水,到尼亚加拉瀑布,再到九寨瀑布、漓江山水、黄山云海、西湖暮雪……无论是对奇峰怪石、渔舟村落,还是云海瀑布,刘墉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以个性化的皴法和勾勒方式,对象的本质特征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刘墉先生近几十年来写生不断,九寨瀑布的壮美,漓江山水的隽秀,黄山云海的壮观,西湖暮雪的禅意……在其写生作品中历历可见。
刘墉先生的写境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水墨,作品《黄山北海纪游》《九寨飞流册》《黄石公园纪游》《丙申年临安黄山行》册页等等,均为水墨写生之作,用传统水墨皴法和勾勒的方式将山水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类为水彩和水墨融合表现,像《威尼斯的西城故事》《尼亚加拉瀑布全景》《漓江写生》《西子全景》等等,画家对色彩的运用很值得体味,黄绿夹杂的树叶、青蓝的水面以及屋顶、亭落的着色与水墨的浓淡、浸染的分层使得画面色彩丰富而统一。这些写境作品不仅仅反映了画家在写境上花的功夫之多,也反映了其写境功力之深。
《威尼斯的西城故事》
《尼亚加拉瀑布全景》
《漓江写生》
《西子全景》
出机杼·造境
所谓造境,是在写境基础上深层次的拓展,要求画者具有描写自然形态变化的功夫外,更需要画家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修养与文化内涵,才能将写境之中的主观含义与之相伴相生。所以,中国画造境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将画家的心境变化及表现转为作品主题,而其创作造境上是否精彩,则视画家各方面艺术素养的深厚与否,以及画家自身的艺术才情、综合知识、各种绘画表现技能、人生的阅历等等。
古人云:“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作画不只是描摹物象,当画外有话,画外有意。读刘墉先生的作品,清新、淡泊、悠远,灵秀中浸染着厚重,让人感受到来自历史和自然的生命力,这来自他手不辍笔的勤奋写生,更来自他对天地万物和自然生命的深切感悟。
从表现内容上看,刘墉先生的造境作品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纯粹的自然景物作为表现对象的画作,在写境基础上加以艺术处理,如作品《黄山月夜》《西湖暮霭》《雷峰月色》等。
《黄山月夜》
《西湖暮霭》
《雷峰月色》
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的画作,这部分作品在表现自然风光之余,更多着重于历史情怀的抒发,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凝思,如作品《古城瑞雪》《龙山寺庆元宵》《姜花溪畔》《童年暮霭——我儿时记忆中小小又大大的一条河》等。
《古城瑞雪》
《龙山寺庆元宵》
《姜花溪畔》
《童年暮霭——我儿时记忆中小小又大大的一条河》
三是以诗境为画境,用传统或现代水墨的形式表现诗词的意境,如作品《众里寻他千百度》《少年听雨歌楼上》《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孤烟直》等等。这三类作品都是源自画家深入自然的发现,写境给了画家亲近这些对象的机会,画家选择这些对象入画也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
《众里寻他千百度》
《少年听雨歌楼上》
《秦时明月汉时关》
《大漠孤烟直》
刘墉先生的中国画致力于“师造化,出机杼”。他的作品立足于现实,归结于理想,探造化之精微,游心神于象外,将“写境”与“造境”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其提出的“观物精微、体物有情、移情入物、无我两忘”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