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水墨何以会与装置发生了关系?齐白石这样的木匠,还能进美院吗?忻东旺:写实油画的生命力——从写生说起“一席之地—席华作品展”将在桂林花桥美术馆展出对景写生 问道自然-著名画家柴博森国画作品欣赏《况瑞峰书八体千字文》捐赠暨签售活动在天津举行况瑞峰书宏篇巨作“八体千字文展”在天津图书馆展出杨远威:傅抱石为郭沫若剧本绘插图彭德: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浙江美术馆举办“美术馆之夜” 上演观展嘉年华海洋美术馆落户威海 中西融合思潮的回应彭德:批评家年会需要新闻发言人吗“友水善墨——于友善近作展”在南京举行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召开换届选举大会孙建民:论宋人长编体当代史的崛起郑州汉代画像砖拓片艺术展在武汉博物馆展出中国首家残疾人美术馆在北京开馆首届“东+西”国际设计周开幕“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出炉文玩收藏渐成新宠 看藏家教你怎样玩小件对景写生 问道自然-著名画家柴博森国画作品欣赏《况瑞峰书八体千字文》捐赠暨签售活动在天津国展中心举行凤舞祥语-陈之海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大厦开展天津著名画家陈之海写意画鸡作品欣赏况瑞峰书宏篇巨作“八体千字文展”在天津图书馆展出大匠之园-吕云所艺术作品展在天津美院美术馆开幕从心所欲不逾矩-读况瑞峰先生八体书千字文近作散如味道·水木清华-郑连群水境花鸟巨制画展在天津日报美术馆开幕天津功能最齐全的文化课堂“北悦草堂·春秋文化艺术中心”揭幕自然科学与艺术潜能-朴墨心画展在津沽书画会开幕“邢襄墨韵—纪念白寿章诞辰120周年书画精品巡回展”在津开幕董克诚访谈:丁酉·春节台湾印象恽田春正—刘正恽人物花鸟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弘扬传承永续-皇室书画艺术馆在天津开馆书画齐修 德艺双馨-史振岭回乡举办个人作品展
首页 >> 美术评论 >> 正文

水墨何以会与装置发生了关系?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7-04-25 11:13
陈孝信
 

装置(Installation)是什么?说法自然很多,我个人比较认可的是:装置是当代艺术家(杜尚以后)对社会,对人与自然,对艺术史种种问题的新观念表达或展示的方式。自杜尚以来,它存在了半个多世纪,成为了欧、美世界当代艺术领域的主要方式。

它何以会与我们的“水墨”发生了关系呢?先从始作俑者——谷文达、吴山专谈起(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现在学界比较认可的,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现的两件与水墨有关的装置作品是:《静则生灵》和《他×她》,时间是1985年。请看谷文达的自我陈述:

“在万曼先生盛情邀请下,1984年始,我参加了《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我的创作切入点是水墨画与混合材料的装置艺术,做了两件大型水墨装置作品:《静则生灵》和《他×她》。这两件作品既是立体的水墨画,立体的水墨艺术,也是我整个创作过程中重要的两件作品。”“……它们是以鲜明的‘文化大革命’式的政治标语文体风格,并以大红、黑白的大字报宣传形式展现的。”(参见《水墨炼金术》,p77)

请注意这里的几个关键词:水墨的、装置艺术、“文化革命体”。

所谓“水墨的”,我认为表示了几个含义:1、“水墨情结”。谷文达是当年中国美院陆俨少教授的山水画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所以,他迄今为止的创作实践,都不曾完全割舍这个植根于内心和血液里的“情结”。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个“情结”不仅体现在了他的身上,同时也体现在了许多艺术家、甚至是几代人的身上。非得要立马、强行去摒弃它或是对此予以贬低和嘲笑,都是没有这个必要的(时间和“火候”未到是两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暂且把它看作是母体文化的一个胎记或血脉的一种承续。2、是对“水墨画”和传统中国画的叛逆,表明了要“解构”水墨画的鲜明立场。在杜尚和劳森伯的影响下,谷文达企图从根本上削弱传统中国书、画。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就借助于装置的手段,由“架上、平面”走向了“空间、立体”。在他看来,传统书、画作为本体论的历史也该就此划上句号(事实能否如此,则是另一回事)。所以,谷氏的这两件作品(还可包括他后来创作的许多同类作品)标志了水墨书画史上的一次革命,其彻底性胜过了当时的刘国松。因为,刘国松当时还在热衷于他的“革毛笔”和“革中锋”的“命”。谷文达此举既引领了国内的“反传统”思潮,又呼应了西方的当代思潮。3、水墨、汉字有可能仅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元素或媒介。在这两件作品中,无论是水墨,还是汉字,都已失去了“水墨画”或“书法”的独立存在的价值,只是两件装置作品中的媒介或符号(喻指“文化大革命体”)。4、自然也可以说,这其实就是中国艺术家在回应西方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二十世纪以来,欧美艺术史上出现了种种潮流,而且几乎都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所以也是不可重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无论照搬什么主义,什么潮流,什么样式,什么风格,都不可能是原先西方意义上的东西,因而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原创性。这已是无须多言的事实。所以,我们的“照搬”必须同时是在“转换”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必然要放进我们的理解和我们自己的东西,从而带有了本土色彩。说它非驴非马也对,但这是恰恰是转型期的特殊话语背景所规定了的,几乎别无选择。或者说也是一种话语策略。拒绝西方,只能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接纳西方,又必须以暂时丧失原创性为代价,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吗?

接受了西方的话语背景,就必须同时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并接受这种不伦不类的事实。等到后来,大家便会发现,这种“策略”成为了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但这种话语策略的高明与否,却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所谓“装置艺术”,只是谷文达自己的一种认识。其实,学术界更常见的是把装置作为媒介或是“观念的表达方式”(参见顾丞峰、贺万里著:《装置艺术》,P226-P230)。装置本身不是独立的一门艺术(常常是以“总体装置”或“总和艺术”——亦称“总体艺术”面貌出现)。更何况,谷文达的这两件作品,都不是真正意义(即是西方意义)的装置作品。所以,至多被称作是“准装置”或“泛装置”作品。

所谓“文化革命体”,涉及的是这两件作品的创作动机和意义结构,与本文主旨无关,暂不予讨论。

作为一个始作俑者,这两件作品对谷文达此后的创作和他的后继者来说都是深远的。可以这么认为:谷文达创造了一种“谷文达式水墨加装置的方式”(简称“谷氏方式”)。后来的徐冰、王川、王天德、王南溟、杨诘苍、胡又笨、邵岩、刘鸣,乃至更年轻一点的李戈晔等艺术家,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过“谷氏方式”,甚至还可以说,国内几个有名的展览,如“以水墨的名义”(由鲁虹、孙振华策划)、“再水墨”(由鲁虹、冀少峰策划),这中间的许多艺术家也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这样一来,“谷式方式”就在事实上成为了“装置的中国方式之一”,甚至是“中国的当代方式之一”。

试举几例来展开这个话题。

1990年岁尾,王川在深圳博物馆推出了惊世骇俗的《墨·点》展览。这件“作品”从三维空间角度看,是一件装置作品(整个展厅铺满了200米白布,成了一个“空白”世界);从二维平面角度看,是一件绘画作品(大大小小的圆黑点可以认为是一幅幅极少主义作品),从四维时空角度看,是一个行为——表演过程(画家身披“白袍”,“白袍”上同样画有墨点,时而端坐在大厅中央作禅定状,时而作跪拜状,时而又挥毫作画,时而还作拥抱墨点状)。若整个地看,则是一件比较成功的观念作品。它虽利用了水墨、装置、行为、表演等媒介,但却以一种强烈的观念贯穿了始终。这个观念即是对中国画的反省、批判、与重建的强烈诉求。它似乎是在提示人们:笔墨传统已经到了它“终结”的时候!

1991年,王天德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现代水墨“架上作品”个展时,在展厅的中央位置,陈列了两个水墨装置:一个放置在地上的“圆”(一幅水墨画)的四方型底座下被安上了一个机械调速器,使“圆”可以不停地转动;另一个架在空中的“圆”(同样是一幅水墨画)的四方型底座却是固定的,亦即是静止的,人们只能是静观它。但若先看第一个水墨装置(动),再接着看第二个水墨装置(静),就会意外地发现:第二个水墨装置也似乎是在动。这两件水墨装置的观念因素是明显的,即是要对中国画的二维平面和静观方式予以质疑,并给予“气韵生动”以新的诠释。

1994年,王南溟完成了装置作品:《字球组合》。艺术家的创作分成了几个互相关联的步骤:第一步,在新闻报纸上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书写创作(毛笔、墨汁、宣纸);第二步,将书写好的书法作品又撕又卷又包,做成一个一个字球;第三步,将无数个字球予以重新组合,或吊挂,或播散……整个过程,延续了几个月时间,期间又进行了文献资料的制作。这件作品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展出,批评家们对它颇有兴趣。目前对这件作品有多种释文,兹不一一例举。我想强调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在这里虽已被媒介化,成了艺术家观念的道具或载体,但在同时它们又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整个作品就不再具有它特殊的转换意义。

1996年,王天德在上海完成了三件作品:《园系列:1996年圆桌·水墨学术研讨会》

(1994.4.11):《水墨菜单》和《圆系列NO:70——水墨·桔子》正是三件作品,引发了一场关于“观念水墨”的争论。王天德之前的作品仍然保留了完整的画面,所以还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加法。而现在的作品连这一条也被取消了,不再有什么完整的画面,只保留了水墨的“痕迹”。但在这些水墨的“痕迹”里,却依然可以读到往日的笔墨“故事”(或浓或淡,或干或涩,或山或水)。而这些“故事”本身又是被艺术家有意地稀释和消解过的(方法类似于王南溟的“字球”),只是它们不再是站在前台的媒介(如谷文达的作品),相反倒是隐藏在了“背景”之中,成为了依附着的一些碎片。所以,水墨的“终结”问题也就提得比原来的尖锐和深刻。

再举一例李戈晔近期的作品。2010年,在由我策划的《水墨新时空》——苏州本色美术馆的展览上,她所送的是一件带有观念意义的淡彩、装置作品,约有七、八幅条屏似的淡彩人物一条一条地被悬空张挂着。艺术家又在现场的地面上摆放了一层鹅卵石,这样一来,画面上的“水波荡漾”与地面上的“浅滩”便在想象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空“切片”关系:画面上的主人公在水中畅游,自由自在,而现场中的观众则在模拟和想象中的清水湾里自由地观看、徜徉,如此一来,主体与客体,想象与现实,画者与观众,二元对立的关系均已在无形之中被破除了,消失了,都已被融合成了一个互动、共存、相互生成的关系,这一微妙的变化突破了水墨画或彩墨画既有的“边界”,并重建了古人所说的“可观、可游、可居”的理想。

这一类“水墨加装置”的合理性在哪里?

这个问题,前面已有所涉及。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的是:我们所依托的话语背景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前现代性质的转型期。我们属于第三世界,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所以,不可能马上就进入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再说了,欧美世界的话语背景不等于就已经是我们自己的话语背景。所以,我们应当看到并承认这中间的一个时空差。我们的对策只能是“从边缘出发”(大江健三郎语),实现双重意义上的转型:既要由传统向现代、后现代的转型——我们既无须,也无法按步就班地进入现代和后现代,有可能就是同时进入它们,或者说兼而有之;同时,也要由由西方(欧美)向东方(本土)的转型。对我们而言,真正严峻的课题不是什么东方主义,或后殖民 主义,而是要争取转型的成功。

所谓的“水墨加装置”,其实就是西方的观念与传统的水墨书、画(或其媒材)进行某种方式综合的结果。它是一种中间形态,同时也是一种过渡形态。在这里还可以厘清一个概念——“当代水墨”,其主要指的就是这样一类“准装置”作品。所以,“当代水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这一类“水墨加装置”若是再能往前进一步就是观念艺术;而退后一步就是现代水墨或书法。目前这种“非驴非马”状态,既是必须的(特殊语境的产物——前面分析过),也是必要的。所谓必要,可从两个角度来看。从国际语境(观念艺术等等)角度来看:必须抵到一个本土的转换支点,才能有效抵抗西方主义、东方主义的种种纠缠。从本土语境(中国画、书法等等)角度来看:必须经历一个“娜拉出走”(从传统的“笔墨中心”出逃)的过程,才能更深一层地对“娜拉出去”之后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并作出决择。

这就是它们的合理性。

“水墨加装置”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会因每个个案的切入点和着眼点的不同而不同,在这里暂且不作详论。

“水墨加装置”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它所采取的是一种折中性的话语策略,因而就不具有观念上的彻底性和统一性,也就部分地失去了观念的意义。例如,“现成品”这么重要的概念却被“水墨加装置”的作者们普遍地忽视了,所以这类作品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现成品出现。正因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装置作品,所以也就切断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水墨加装置”中还普遍存在着某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个别艺术家仍像是在玩味笔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的力度。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谷文达1987年出国以后,自我“终结”了上述的“谷氏方式”!

如何去“终结”它?首先是要改变观念,也就是说要解放自己,冲破“水墨”的纠缠和束缚,狠下心来,放开手去做,就象凤凰涅槃一般——让“水墨”“死”一回,才能让它再活过来!事实证明:这是传统水墨画进入当代的唯一通道!

“终结”的证明就是《联合国·dna长城》。《联合国》是一个系列性的项目,其中有许多件作品,我个人最满意、与水墨性有关的就是这件。《联合国·DNA长城》这次出现在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现场,成为了本次展览上的“灵魂”性作品。它由几千乃至于几万份不同人种、性别、年龄的人发,研制成了一块块墨锭(砖)——亦即人造“现成品”,再用它来搭建了一座象征性的“长城”——亦即装置方式,或庄严巍峨,或断壁残垣。墨色的“砖”,墨色的“长城”都是中国水墨画元素的巧妙转换。但必须强调一点:它们都不再是水墨元素本身,而是水墨精神的一种托生物!而(人造)现成品、装置方式则是西方当代的流行观念。谷文达使用这些东、西方元素,既那么娴熟,又那么恰当。但这些也许都还不是它的关键所在。关键所在是:生物(人类)基因(DNA)可以不分彼此地融合在一起,既牢固,又恒久,以及它所隐喻的“全人类主义”理念,更是让人深深地感动!此地无声胜有声,在战火频仍,杀戮不止的当今世界上,它所发出的是一位有良知的中国艺术家的和平呼声!此声萦绕展厅……

谷文达再次成为了“终结”“水墨加装置”的第一人!

杨诘苍也是较早摆脱“水墨情结”的一位观念艺术家。例如,他在2004年完成的装置《上海滩》,其中就没有了“千层墨”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还有张羽。他在2014年,展出了他的一件颇为特殊的装置:《封存被剪碎的指印》(广东美术馆)。这仍然是一件“泛装置”,有意思的是他把“指印”解构并给“封存”了,从而表明了他将告别它们的一种看似决绝的姿态。他差不多又在同时完成了一系列“行为·装置”作品:《在马爹利干杯》(2013.10,地点:法国一庄园)。该作品用了880只高脚杯,艺术家分别给每只杯子灌注法国的干邑水和中国的“一得阁”墨汁。然后让它们在20天后自然蒸发殆尽。此“行为”结束的同时,作品完成。同时,还在一家酿酒大宅内,以相同的行为做了《指印——青花瓷与马爹利》。《发生——水>墨》(2013.8,地点:台湾高雄一家美术馆)。该作品用了一千只白瓷碗,还有亚克力盒、宣纸、水墨。作品主体是艺术家给一千只瓷碗注上清水。待一个月后,被注入的清水全部蒸发殆尽。此行为结束,作品亦最后完成。

还有《上墨》(2013.4,光州;2014.7,广州)、《上水》(2014.10;广州)等作品,创作构思大致相仿。

以上作品中清楚地表明,张羽与“水墨情结”已作了比较明显与彻底的切割。作品中不仅是彻底地没有了水墨画的影子,而且也彻底地结束了“水墨性”的泛滥。他勇敢地卸除了“水”、“墨”、“宣纸”身上所负载的特殊性文化内涵,同时又把它们还原成为与马爹利、红酒、茶水、高脚杯、瓷碗等等一样的、有着同等意义的现成品——上述的“托生物”,亦即是装置的媒介。不仅如此,它还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上,与中国的古老智慧发生了关联,并有了新的理解(对此,杨小彦、朱其、盛葳等同行都发表了很多看法,兹不赘言)。

谷文达、徐冰、杨诘苍、王天德、张羽、胡又笨等,这一代艺术家自上个世纪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水墨“大舞台”上,由“新文人画”而“实验水墨”,又由“实验水墨”而切入当代艺术。可以说,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就是我们剖析“水墨与装置”与“当代”关系的一块块“活化石”。在他们身上,我们见证了从水墨画到水墨“终结”的全过程,所用时间正好是30年(半个世纪还不到)。

2017,2,24,修订于草履书斋。(按:“观念水墨”,有必要再说几句。这个概念词最早是由黄专提出的,被提出以后,有人赞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还在19:7年第四期由王林主编的《美术界》上发表了《试论“观念水墨”》的长文,参与了讨论,其实是为之辩护。刘骁纯是反对使用这个概念词的。有意思的是,后来黄专自己也不用它了。在此,我也表个态:不再采用“观念水墨”,而采用“水墨加装置”来指称)。(作者 陈孝信)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齐白石这样的木匠,还能进美院吗?
• 彭德: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
• 彭德:批评家年会需要新闻发言人吗
• 孙建民:论宋人长编体当代史的崛起
• 八大山人画鱼为何都在翻白眼?
• 当代艺术要讨论的不是语言的问题
• 当代艺术要讨论的不是语言的问题
• 卢沉:风格的探索和中国画的现代化
• 民国广告画体现了时代风貌和审美
• 薛永年:花鸟画传统散议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丁酉贺岁-天津画院迎春美术作品展 丁酉贺岁-天津画院迎春美术作品展
  • 天津“结对子、种文化”书法展 天津“结对子、种文化”书法展
  • 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 津门孙氏四人画展 津门孙氏四人画展
  • 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 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
  • 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 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