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17年4月18号上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范迪安院长担任总策划,中国画学院承办的“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写生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
现场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邀请全国28所艺术院校共享盛举,共展出107位在职教师及90位在校生所提交的近200幅人物写生作品,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展示了当今全国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的成果。展览当天在美术馆二楼还同时举办了开放性的人物画教学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下面是研讨会各位老师的发言内容(选摘):
(为了方便阅读,各个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小编自拟)
殷双喜:写生要有目的和阶段性的解决问题,创作要独立,创作意图要明确
殷双喜认为,写生要有目的和阶段性的解决问题,创作要独立,创作意图要明确。就今天的展览而言,作品的形式大多很雷同,多为竖幅人物创作。其次,写生和创作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创作者应该有所思考。再次要明确模特的存在对写生的意义。在课堂教学当中,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写生都有不同的问题显现,要明确阶段性目标,并逐一攻克。
胡勃:“三位一体”的美术教育可以很好的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对接问题,美术写生作品的现场感很重要。
美术教育有它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规律,但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能力,写生课就是训练这个能力。美术学院的教学经验中有个“三位一体”:临摹、写生、创作。他认为在每个环节上,三者彼此分离又相互补充,,而且在一体化的学习当中,三个环节彼此间的互动有促使了独立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一个体系,并最终在创作中有所体现。还有就是写生作品一定要有现场感,这是画家艺术感受的变现,是很珍贵的。当然页游对第一手资料的后期加工完善,回来加工、整理以后肯定画面效果比我在现场画的要生动、要完美,但是要抓人物形象的神态和精神、面貌的这种体现就会有所减弱。
周京新:写生和创作是一个矛与盾的关系,我们在教学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立足国画,多方学习
在观看这次展览后,周京新谈到他的一些看法:一、关于写生和创作,二者是矛与盾的关系。写生中有主观创作的成分,创作当中也有写生的积累。在写生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在单一的“写生”这条轨道上前行。应该把创作纳入这个轨道,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让二者在不断碰撞中,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二,既然是在搞中国画教学,就应该明确中国画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它的根源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他认为这应该是中国画教学的底线所在。但同时中国画也是可以突破的,即在立足中国艺术传统的同时,积极的汲取外来艺术的养分,来浇灌我们自己的艺术根脉,丰富壮大自己。
唐勇力:造型能力是国画人物画的“入场券”
在研讨会现场,唐用力谈到:人物画的写生只是教学当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两个方面:1.训练笔墨;2.训练笔墨过程中抓形,这两者不能偏废。他说:“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我们水墨人物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水墨人物画都面临这个问题就是“探索性”。但这里边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造型问题”。这个造型牵扯两个方面:一个是造型的能力,一个是对造型的认识、理解”。而且我觉得一个人物画家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够把造型问题解决,今后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画家。
曹庆晖:现在学校教学画人物画,模特化、画室化倾向严重,缺少质朴的感情,缺少社会担当
我看完展览作品,觉得此次展览存在一些不足一:作品画室化倾向、模特化倾向比较严重。很多基层写生的作品跟在画室画画差不多。二:作品脱离生活严重,没有和社会现实做到紧密的联系和衔接,画面空洞,肤浅,没有真实精神和真实感受。高校在接下来的教学当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对当下社会和文化产生自觉、主动的回应。
葛玉君:艺术家要有时代关切和笔墨关切
中国时代关切和中国画笔墨核心的传承两方面是中国画当时的两个突出问题。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画家对时代的脉搏有所把握,并积极主动的回应时代抛出的问题。而在这个方面,这次展览的表现的是很不明确的。
曹宝泉:写意人物画要分段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关键
我从事教学工作有三四年。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写意人物画的信心是不如从前的,而真正体现写意精神就是写意画,工笔画在这方面则弱一些。写意人物画不同于其他的画科,它涉及到传承的问题,还有工具、材料以及笔墨转换等问题,包袱太多,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写意画分解成若干阶段,例如:第一阶段,先鼓励学生画,把自己的信心和勇气、驾驭毛笔的能力逐渐提高起来;第二步进行笔墨结构、造型方面的教学要求。这样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拿掉学生无形中背负在心里的负担,才能使他们可以忘记写意画,从而敢于正视写意画。
王大鹏:现代写意人物画风格多样,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
看了这两个展览,我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展览的老师和学生的作品,总体来看面貌非常多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生的作品有教师的影子在里边,这可能也是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但是作为老师还是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主要还是共性经验的传承,去做学生的拐杖而不是大脑。还有就是关于写生,我认为写生的价值就在于它独一无二的鲜活性和个体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写生教学技法训练的着力点应该是教师以引导为主,造型的和笔墨齐头并进。
钟捷:写意人物画“以形写神”,形包括客观的型,和主观的型
我在央美求学时期,卢沉先生给我们概括讲第一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个造型在我现在的理解中一个是客观的神,一个是主观的神。客观的神就是你画的是谁就一定要是这个人,同时作为画家本人还要有一个主观的神,通过你画写生寄托你自己的情感,不要去只考虑到对方,因为我们看卢沉先生给我们演示,半天动一下笔,他在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画的这个形是还要升华到有艺术品味的形。因为自由有很多优秀的画家都是通过作品去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应该是要求是比较高的。
秦嗣德:绘画的“民族性”是根本
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是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补充的,他们的审美意趣和对“技”实际性操作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状态。现在这个时代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也在加强,但在艺术领域里,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手段其实不重要。我们现在作为国画传承者,如果本身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性,又没有失掉中国绘画的笔性、墨性,我们的文化的审美价值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邸超:造型能力是一个画家的基本功和能力体现
写生是人物画家的硬功夫的体现,是作不了假的,它也是人物画画家锻炼造型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学艺术的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在初期人物画的阶段要多讲一些规律性、画得踏实一点。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和更高的年级阶段也是有好处,到那时候他们自身就可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供他们自由的发挥。
廖勤:人物画教学可以分:形、变、意三步走
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创作研究里边,我感觉人物画的教学好比是吃三个馒头似的,第一个馒头是形,是一个对物象、对状物的客观观察,这是最基本的功夫。第二个馒头我想是“变”。要有画家意趣和客观物象再次结合和生发。变是要画出造型的味道,要画出笔墨的意趣,要借其造境,要凭其生意,在线法、墨法、水法和肌理材料等手段上要使画面达到一种跟前边的人不太一样的一个视觉效果。第三个馒头是“意”一定要有意象,要进行对文化理解的合拢,不单单是从形和变,如果自己心中无意,就很难生成画面的一个镜像。造型和笔墨上的整体融合由繁至简,是搜整意象的一个最终的过程,没有“意”,就不可能通过画面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张猛:不能片面的理解素描国画家美学素养最重要
我们自身不能把素描狭隘化,素描也不止包括光影素描一种。人物画所进行素描训练,其实是一种外在造型修养的体现,人物画第一重要的是造型的素养。还有就是画家的内在修养问题,这种修养不单是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审美修养的修炼,最后达到是一种美学的素养。而不是说我会背多少诗,我怎么怎么样你这个画就能画好,其实不是这样,或者不完全是这样。文学、国学的修养。不能作为衡量一张画好坏的标准。
李洋:画到生时是熟时
人物画写生教学就是以人物写生为主,人物模特为主的教学方法。人物是越画越难的。越画越难,是一个好现象,当年周思聪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她讲画到生时是熟时,人物画越画越是生活,越画感觉越难,越画越感觉不会画,这可能就表示你处在上升的阶段。
王晓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问题,绘画教学要多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
我们这代人把上一代的一些问题、一些信息灌在脑子里面,我们苦于实践,我的问题也不断地增加,其实太没必要了,这个时代也不需要。从教育角度,我不希望我的学生他遇到的问题和我们的上一代是同样一个问题。但是现在的教育恰恰是我们要想前人做了什么,我们自己在做什么,给下一代的问题还能做什么。这绝对不是一个教育的方向。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下一代引到一个你还能怎么做,不是说你必须怎么做的道路上,这样的一个实践和教育之间就能有一个很好的联接空间,让我们和以后的学生去跟时代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