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召开这样的一个论坛,至少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在当今画坛,特别是山水画界,需要追求一种改变,追求一种绘画的精神的建构。
当下山水画创作的状况,我们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来形容,林林总总的不同探索与风格,众多的参与者与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这一切都使山水画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这种状况使我们可能更多地是看到纷繁与热闹,但却不愿说是繁荣,其实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太多地去关注形式,关注摹写,而很少去关注内心的感悟与认识的提升,形式与表现技法上的翻新,并不能掩盖精神与文化内容上的苍白。所以说,当下中国山水画坛,缺少的不是形式,而是承载的精神;缺少的不是不断翻新的技术,而是其应该体现出的认识;缺乏的不是不断地探索及花样的变化,而是一种理性的、站在哲学高度上的一种判断与选择。
特别是在当下,我们不能不注意中国山水创作中所显示出的 “以技当道”加“图式化”的摹写与释解的趣向,几乎已成为一种绘画时尚。在精神层面的语言锤炼及思考倒成为了绘画的另类,很多时候,绘画已经消解为技术层面的一种图式的游戏,甚或是拼图式的娱乐。精神的消解正在使绘画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生存手段。审美的图式化与风格化,也正成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走向式微的种种借口与台阶。
我们都知道,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种基本的范式、基本的路径:一种是科学,一种是艺术,而这两种范式的存在不是分裂的、隔离的,而是统一的,有人称之为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科学,更多地是用观察的方式来认知世界,而艺术更多地是利用感悟、体悟与体验的方式来认知世界。
所以,当下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至少应该从体验的角度来进行一些反思。我们在临摹学习中,是不是过于注重了技法与样式的学习,而忽视了绘画传统与笔墨精神的体悟;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是不是过多地注重了图式的猎取,而忽视了审美取向与自然美的对话;我们在探索中是不是忽视了对绘画文化背景的进一步深入的体悟,忽视了中国美学在转型过程中的文化背景;我们在创作中是不是过于强调风格与趋同,而忽视了时代生存的变化与审美体验,从而使本该个性而富有创作力的审美经验概念化、理 性化、碎片化与空洞化,等等。
从这种角度上讲,体验又是一种艺术修为,是一种激活传统、接续传统血脉的重要路径。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体验与学习传统。概括地讲,传统是过去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精神、习惯或范式。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传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而不仅仅是样式的流传,缺少精神的传统是一种腐朽的样式;传统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不断吐故纳新的发展能力。所以,体验作为一种艺术修为,更多地是体悟传统精神是一种生命过程的根本。也就是说,传统应该是鲜活的传统。也正因为我们体验到了传统的这种鲜活状态,传统本身才不会终结与消亡。
山水画精神作为绘画传统的重要灵魂与组成部分,它不是一种思辨的存在,更不是一种“玄学”,而是一种在当代具有具体内涵的存在,是一种流淌在今天的文化精神。
如果我们要把中国山水画创作放在中国艺术这个大的生态背景下研究的话,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一个基础:第一是空间的言说。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中国绘画实际上一直在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方寸之间言说无限的空间,也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去追求空间的无限性。在当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下,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感悟、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经验的基础上去给观者传递一种无限空间。第二是当代性信息量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给观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及其含量,因为现在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看一张画只有一个理念、一种理解、一种解读,现在一千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看一张画可能会有两千种体验、两千种看法、两千种感觉。甚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好多种看法,今天看的和明天看的可能都不一样。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在山水绘画的创作、探索中,如何从语言,从技术,从绘画整体风貌、风韵以及文化的传达等各个层面给观者制造更多的信息,增加审美感悟的信息量,是当代绘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我们说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中国绘画整体发展的需求。“85新潮”后西方思潮的进入,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思潮,实际上是人们对审美的一种需求与反思。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当时的艺术生态很活跃,推出了很多尝试性的东西,比如实验水墨、学院探索和新水墨,除了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注之外,他们在绘画中努力做到一种追求——即想办法在绘画中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信息量,无论当代艺术还是中国画当代艺术,他们一直是在沿着这条路子走。我们可以想象,对一个没有水墨体验的人来说,比如一个老农民画一笔和齐白石画的一笔,在没有水墨体验的观众看来可能是没有很大区别的。只有对于那些对水墨有深刻体验的人来说,才能体验得到,齐白石的一笔饱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墨分五色,非常精彩。在当下社会中对水墨有体验的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如何增加绘画中的言说信息量,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因为现在都市化的本身就是一种时尚快速消费文化及以“薄、快、散”为特点的信息传达,再加上对笔墨独立的体验越来越缺失的情况下,传统中国画的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个言说困境。所以在大的背景下,我们就要探索如何复兴中国山水画精神的问题,从这点上说,核心就是如何增加中国山水画中的言说信息量。第三是绘画的视觉与环境结合的问题。一幅作品不是说一画出来就完成了,它的审美信息的传递是由三方面——作品、观者、环境来组成的,也就是说,一幅完整的绘画,其艺术效果是由这三方面来组成的。视觉的传递、观者、环境这三者的关系与互动,是中国画当代性的另一个问题。因此,它就要求我们在绘画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语言、构图的问题,还要把展示的环境,把观者当成一个整体来统一考虑,也就是说,绘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当代性的一种要求。第四是文化自觉与文化精神的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绘画的技巧是一种技能与训练,绘画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与文化诉求,绘画是一种文化。绘画的本身与题材虽然重要,但它最重要的价值是绘画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离开文化精神的向度,绘画探索就会迷失方向,或是误入歧途。在谈了以上了中国山水画创作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后,我们还要谈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当代美学转型中对人性、人本,以及本我、本原、本质的发现与弘扬,这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新生发的时代基础,更是体验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在都市化与时尚文化的冲击中,功利主义的泛滥,这种发现与溯源就是中国山水画精神当代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画精神是山水画传统的、活的灵魂,所以,对中国山水画创作来讲,向传统本身去寻找中国山水画出新的方案,可以说是新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选择。在绘画审美过程中的精神追求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在注重趣味、境界的同时,更加看重精神性取向的建构。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精神的形成与表现,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它不仅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品质与趣向,还有自己一整套载体与修炼体悟的路径、过程。特别是在绘画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体验在山水精神的追求的作用,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山水画创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注精神与体验哲学是中国山水画精神形成的两大重要源泉。对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来说,它既有表现在社会习俗方面的众多内容,也有表现基于学术思想的精神方面的众多内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既反映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自觉的学术思想就已经大规模地出现,成果璀璨上,更反映在各个时代的一些精神特质,如我们经历的文化精神史过程: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晚清新学等等,无不是基于不同时代各个阶基础上的标志性精神特质。中国山水画精神可以说实现了对传统世俗文化的超越,也可以说是一种回避。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还有一种建立在伦理道德之上超伦理道德的价值,就是人们心灵深处超越现实世界的渴望。在传统文化意识里,这种渴望被转化为画家对哲学的热爱。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国山水画这门视觉艺术几千年来魅力不减,闪耀着思辨的光芒。这种带有哲学精神的传统文化应是中国山水绘画生存、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也成为艺术境界的旨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我们积极地体悟、体验并丰富这种精神,有利于培育与弘扬民族的文化能力与创造力,对民族的复兴可以说是“善莫大焉”。(本文是西沐在“第二届陕西省山水画论坛及提名展”上的主旨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