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历史上,像苏轼这种诗书画都达到一流境界的大才子是屈指可数的,唯其如此,他也就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倡导融诗、书、画为一体的文人画的重任,并成为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宋代文学史、书法史和绘画史上,他都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的艺术活动主要是文学创作,作画只是余兴所至,然而正是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影响了文人画的发展。
苏轼认为,诗与画是相通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因而,他特别推崇唐代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认为绘画不能只满足于形似,应重在神似。苏轼曾赋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画中要表现出“象外”之意。在《跋汉杰画山》中他提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意气,其实是画家品德、学问、艺术修养在画中的表露。他赞赏王维画竹,“摩诘得之于象外”,象外之意也就是文人画所要具备的意气。米芾《画史》记载,东坡画墨竹,从地上一直起至顶,就问他为何不分节逐一画,他回答:“竹生时何尝竹节生?”这就是得之象外,取其意气,是文人画追求的境界。
苏轼喜欢画枯木竹石,黄庭坚认为他“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这画中的“老木蟠风霜”也是一种象外之意。他书法上的成就,对作画也很有帮助,有人说他“作字如古槎怪石”,而他画的古槎怪石,也一如他雄劲秀韧的字体。后人论东坡画:“东坡悬崖竹,一枝倒垂,笔酣墨饱,飞舞跌宕,如其诗,如其文。”
苏轼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倡导文人画,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杨金仙 为杭州文物有限公司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