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关于策展与批评——答《画廊》杂志提问
1,杨老师,你曾说过“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这是为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独立策展人”这一概念的?
就我个人而言,不太承认 “独立策展人”这个词,因为策展人本身是一个社会属性很强的职业,要不断地与艺术家,与观众,以及与商业资本等不同关系打交道,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所以,我更倾向于“职业策展人”或“自由策展人”等这样一类称呼。
2,“独立策展人”的“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前面已经从绝对意义上否定了“独立策展人”,如果一定还要坚持“独立策展人”这个称谓,那么就只能相对而言了。在我看来,策展活动中的独立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思想的独立上,也就是说,应该有自己对艺术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是不为商业所动,不受社会潮流所左右的。
3,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独立策展人”的?具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呢?
所谓“独立策展人”的概念,出现在中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内部启蒙转向外部交流的时候,“策展人”的概念就是不断地与国际交往中,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具体到中国的语境,它也象征了市场经济发展以后,职业身份在艺术领域的归位。
4,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展览策划工作的呢?从批评家向策展人这样的角色转化,在具体策展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优势,又有什么不利?能否以某次具体的展览作一说明?
我的身份转变比较复杂,如果从我组织第一个群体展览算起,我的策展生涯可以追溯到1996年,即“艳俗艺术”的第一个展览“艳妆生活”。不过,那时候我不是策展人,也不是批评家,而是一个艺术家,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组织了那个展览。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初期,其艺术活动,大都是由艺术家自发形成的,比如“星星美展”、“北方艺术群体双年展”等等。那时候根本就没有策展人,只有组织者,我们称之为活跃人物。我在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也属于这类活跃分子,有时也会自告奋勇地组织一些活动,我记得自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策划过的展览还有“对于存在的惊奇”(1998)、“在城市中----开放时代的自我”(1999)等等。也正是在这些展览的组织与策划过程中,我的思想兴趣逐渐发生了转移,所以2000年以后我便彻底放弃艺术创作,转向了艺术批评。至今,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批评家,并非策展人。而我之所以做一些展览,那都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是这些契机让我的思考借助于某个展览有了呈现的可能。你问我批评家策划展览的优势,我想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在学术上准备了,也就是说批评家的优势就在于他在理论上的宏观把握,所以批评家策划的展览大都能够嵌入艺术史内部,构成一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至于不利的因素,那就是有时候会把展览做得中规中矩,过于温呑。当然,这都得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策划人也好,批评家也罢,抑或还有艺术家,都有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之分。
5,如果我们将策展人分为“机构策展人”、“兼职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的话,相比其他两类,“独立策展人”具有怎样的发展优势,又具有怎样的劣势?
我理解你说的“独立策展人”,其实就是“自由策展人”,也就是说他不为一个固定的机构工作,有点打游击的味道。这种策展人的优势当然就是自由,他可以自己选择做还是不做,而无需去考虑机构的利益。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刻守什么样的价值主张。我比较欣赏孔老夫子,他的游击战背后有一个“君子”的理念作为支撑,所以他会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就是说如果天下没有人承认我的价值主张,我就干脆到海上独自去修道得了,绝不在世故面前做出妥协与让步。我想,作为一个自由策展人,抑或自由思想家,这就是优势。当然,从社会的功利层面而言,这也是劣势。
6,从策展人身份来看,“兼职策展人”是中国策展人队伍的主流,这样的身份构成状况对中国策展业发展有何利弊呢?
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赞助人制度,所以出现“兼职策展人”是一个必然现象。我不知道如何来谈这种现象的利弊,总之存在都是合理的,我希望中国能够尽早形成赞助人制度,但又不想看到这种制度对人的规范。试想一下,如果取消了“兼职策展人”和“自由策展人”,一切艺术活动都必须要“专业策展人”或“职业策展人”来组织,就像律师要领取执照一样,那么艺术还有什么活力可言?
7,有人评价中国现在的展览仍旧只是一种“组织”而不是“策划”,你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策展人责任大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在赞助人制度没有形成以前,就很难出现纯粹公益性的展览。现在的投资人赞助艺术活动,或多或少都有其功利的目的,这种目的性反映在展览上,自然会在学术上打去一些折扣,让展览策划变成展览组织。这个问题不能怪策展人,只能怪我们在市场条件下的社会制度还不健全。我想,作为策展人,在这个过程中最应该做的是要去渗透自己的思想,争取艺术价值的最大化。还是回到孔老夫子,他一生都在争取,尽管四处碰壁,但他提供了一种文化立场,让后世瞻仰。
8,要改变这样的局面,真正打造出中国的“独立策展人”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
这个问题在于制度的设计者,我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想再说了。我想说的是制度再好,还在于人,也就是说“独立策展人”并非可以从社会外力打造出来,而是需要内心的某种价值认同,需要一种独立的精神文化在职业气质上的有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