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这几年参加了不少美展开幕式,慢慢地感到一种文化理想幻灭的崩溃感。费心竭力办个展览作为对自己一段时间的艺术追求的总结,同时作为探讨启动未来方向的起点,可是我看到的开幕式和所谓的“学术讨论会”都不能起到这个作用。近些年虽然不再拼比开幕那天门前停放的公车的数量,转而在拼比谁能请到最有影响力的老画家或者是无论有无影响,只要能画、年高且出身正统传派就好。
拜托不要再请那些老画家参加开幕式了好不好?除非你真心感念读书时某位老师对你的教诲,借开幕的机会感谢师恩。可是从我的观察看,真正有恩于画家的老先生未必出场,而出场的基本都是“你懂的”。
从逻辑上看,你也真的不需要听这些老画家告诉你怎么画画啊!有些人背后都在议论这些老先生不是宝刀未老,而是“现在不行啦”,却又每到画展开幕必请他们来“走穴”。你真的无法在今天再次复制他们当年成功的模式:当年只要基本能掌握色彩和造型规律,把静物或人物写生画出八九不离十,就算是好画家了。记得靳尚谊先生十多年前在聊天时就跟我说过:“油画真是进步了,五十年代的画家很少有能够画出多人物并且前后重叠构图的作品。” 放眼看去,今天中青年画家随手在画面上巧妙安置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都不是问题。知否?上世纪50年代鼎鼎大名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结业展中好多作品都是老马先生亲自操刀修改后才拿出来给大家看的!
开幕式上,白发盈颠的老画家一出场,清清嗓子之后,慷慨激昂,老当益壮,令人仰止行止感动万分。细细一听,我不得不奇怪他们是来捧场的还是来拆台的?很多老画家基本从下面三个方面发言:
1)很高兴来参加开幕式;祝贺张画家 (也可以是李画家、王画家)近年来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门面话)!办展画家满脸笑容地鼓掌!也有很不给面子的,开口就是:我不知道今天要我来发言,对这个展览我也不了解,不过某某一直是很勤奋的画家,云云。
2)该画家现在画得不错,基本掌握了画面的色彩关系,在色彩表现上比以前大有提高(转脸就是教书匠做派)。无论这个画家的成就有多高,只要老画家出场,先用师长的口吻灭灭你的威风——办展画家有点不自然了,尴尬神色慢慢爬上了满脸的笑纹之间。
3)话锋一转,开谈老画家自己的当年之勇——开幕式全体出席者都在祷告:早点打住啊!
为什么现今已经威震海内外的画家还需要在这种场面上请老画家来絮叨这些三部曲;自己的学生的学生已经挤爆了开幕式场地,却还要听老画家当众告诉你要进一步研究素描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还在告诉你应该怎么画画? 再说,他们的成功在于经历了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那个时候的艺术创作是理解并迎合命题创作以及研究西方的技法(尽管少数是偷偷摸摸地研究、大多数是通过二手资讯来研究),在接近2020年之际,我们所处的是完全不同的环境、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诉求。老画家也不愿再祭拜过了有效期的创作经验,所以只能捡自己说得明白的说:大家回去画写生吧!你们的素描和色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是究竟什么样的素描、什么样的色彩就够强了呢?老画家们没说。画到喻红的素描大卫像那样够不够?近二三十年素描和色彩的优秀作业整体水平不如以前吗?中央美院的学生今年“下乡实习”去的是德国设计大师的工作室!
只要用脑子细细一想,就明白原来有些开幕式的发言是听而不闻的花色装点。
明白了,所以一到展览季老画家就不够用了!分不过来了!人人都在抢他们了!抢不到那些“你懂的”,就抢那些和“你懂的”同班、同年级、同时期的老画家们。随着展览数量的频繁增加,老画家是迎来了第二春还是觉得哭笑不得呢!并不是每个老画家都特别想去凑热闹,但是只要这样的开幕式模式不改,有些老画家只能私下里表示对这些热闹的不屑和不胜烦扰,有的则乐此不疲。
我来猜测一下原因吧:
1)你们从内心深处并不打算真的要听老画家说的话: 老画家说的话,很多时候都是在回忆自己曾经的辉煌: "想当年我这两下是唯一的金科玉律"......你们心知肚明不能把老画家的这种对昨日黄花的赞颂当作努力方向。任何人都能发现去了三个开幕式就基本知道在每个开幕式上他们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你们都听了不下几百遍了。(我先申明:老画家的话却可以为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增添做研究的历史材料。)
2) 从生活实际角度看,却必须要请他们来,并且不厌其烦地听他们说——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是重要的;重要在你们记住了他们的重要性的同时又把他们的重要性看得很重要。
嗯!中国是个敬老的文明古国,很多路数源远流长啊!
写这些话的原因是因为最近参加了一个沿着十九世纪苏俄油画道路走来的油画展,画家展出的作品的确掌握了苏俄油画色彩的特点。但是作为相对年轻的中年画家,下一步至关重要。他们要努力的不但是对苏联油画色彩的继续钻研,还要拒绝那蜂拥而至的突然走红的"写意"油画,荒谬的"意象油画",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中国抽象”。如果能够在苏俄色彩中找到一系列表达当下、表达自我的作品,借用苏俄的色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红色"回归或者是回归中的突围。但是老画家们对这些一概没有谈。相反,他们却借这个机会大谈他们当年的色彩写生、谈他们理解的苏俄油画,并且最后定论说:苏俄油画的成就和贡献就是色彩!不知苏俄油画自己听到了该是多么哀伤啊……呜呼!
我也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啦,请老画家参加开幕式已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和场面的需要。
全世界的一切资源都以金字塔的形态围绕着核心排队堆积,视觉艺术也不能例外,最近直观包括中国在内,无论什么人想往任何塔尖挪半步都需要满足十个条件:
1)躲开自上而下的踩踏
2)躲开来自左右的挤兑
3)防范来自下方的拖坠或脚底抽石
4)尽量借用上方的手
5)尽量靠拢核心吸引力
6)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目不斜视
7)画的技术要好
8)画面言之有物但谁都琢磨不透是什么物件
9)在关键时段,老天不下雨,不打雷,没有雾霾,没有海啸,没有飓风,没有冰雪……
10)对自己要足够狠——没有弯不下的腰,没有堆不出的笑……
看着向上的仕途,如同看着珠峰,高则高矣,一路遇难者,夭折者,半途跌落者……不计其数。这个峰是青春杀手,是个性杀手,是思维杀手,是各种说不完的杀手,能上去的,都是圣贤!
想到这里,我想建议画家:
开幕式,尽量多请从珠峰上走过一遭的辉煌者——老弱多病都无所谓:这样才能借老画家的重要性显示出自己的重要。
但是,要想真正谈自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在家里备上酽茶,找几个年龄相当的画家,找几个比自己年轻的画家,找一些有思想、懂视觉艺术的理论家一起聊聊。到了你这份上,都要冲上最高峰了,老人还告诉你说要好好做广播体操身体好那是不够的!只有同龄画家和理论家才会给你分析当下路径,评估天气,配置装备营养和行程节奏。
展览开幕式是个场面活,一定要有场面。
想要深度研究自己的艺术追求的活计,要在静静的地方细细推敲。
如果这些文化上的花拳绣腿的场面只不过是社交表演场,那么我们一起来把它发扬光大之、规范化、仪式化!但是如果想谈文化,又无法在这样的场面上做到,那还是回家准备一壶香片、一包瓜子,跟几个志同道合的人长聊来得更贴切。
让文化回到文化自身的规律吧!(作者 曹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