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冬至(农民画) 郑利民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大展”,是时隔30年全国农民画又一次集中登上国家美术殿堂。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画创作者和一直从事农民画创作辅导的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以来,农民画经历了一个从主题宣传、现实创作、乡土回归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近一段时期,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面对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包括乡土生活变迁带来创作内容、创作体验以及情感的改变,部分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创作环境、创作视野等发生的改变,还有艺术市场也对创作的形式、题材和作品的样式等产生的不小影响,农民画一度遭遇发展的瓶颈。可以说,坚定文化的自信,守住民间的特色,关注变化发展的生活,成为新时期农民画发展的一个关键。因此,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农民画家增加文化底气,更好地扎根生活、反映生活,创作更多有精气神儿、有主心骨儿、有影响力的好作品,成为举办此次展览的主旨所在。
这次以“中国精神·中国梦”为主题的创作展得到了全国农民画乡、农民画家的热情响应,收到了全国60多个画乡及少数民族地区推荐选送的1450多件作品,最终遴选了200幅优秀作品进行展出。许多农民画作者全家总动员,画乡齐发动,体现了充沛的创作热情和活力。尤其可喜的是,在“中国梦”主题的引领下,农民画创作更加注重把握乡土生活的新形势、新特点、新变化,关注和阐释新的时代精神,大大丰富了创作的文化语言和精神内涵。
参展作品中,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藏族青年画师在主题创作上结合“一带一路”,反映了“汉藏一家亲”的生动场面;贵州龙里县巴江乡平坡村画师带动全村妇女共同创作,把传统刺绣与农民画巧妙结合,表现了乡亲们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题。这些创作内容都来自他们的生活,也有周围群众的共同参与,融合了新时代的农民情感和民间绘画传统,包含时代精神和农村生活图景,是反映社会历史主题和农村生活理想的艺术形态,体现了农村文化、民间文艺的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广大作者更加重视地域文化特色和民间语言风格,注重从民间绘画、剪纸、年画、刺绣、庙宇画等传统民间美术形态中汲取营养,重视将传统绘画技艺与现代艺术风格及材料相结合,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作。比如,广东龙门农民画体现了广府文化影响和客家文化符号的多样性,浙江舟山渔民画富有现代气息和浪漫色彩,贵州水城、平坡、麻江苗族、毕节彝族、土族、云南腾冲傈僳族、新疆维吾尔族等农民画突出了民族语言和地方特色等。这种有传统、有根脉、有发展的创作也将丰富充实我们的民族民间美术体系,发挥有益的互动建构作用。
此次展览也是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自去年成立后为农民画家办的第一件实事。展览运用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成果,同时做了文献展区,丰富了展览的学术内容,深化了观众的参与和交流。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包括农民画在内的民间美术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并充分发挥文艺对生活的涵养和提升作用,一直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我们既要认识到,由于传统民间文艺得以孕育生长的文化土壤以及相关联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生改变,包括作为传承主体的民间艺人也在经历城镇化和都市化洗礼,传统民间文艺所面临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同时也要深化文化的认同和共识,确立坚守也是一种发展的理念。就像本次展览中,优秀的创作者自觉地运用民间绘画和剪纸、刺绣、漆画、灶壁画、版画等传统民间绘画的造型和色彩表达方法,深刻真挚地观察和表现农村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情感,用朴素醇厚的语言歌颂劳动,礼赞生活,传递了昂扬向上的精神活力,创作了有梦想、有温度、有情感、有感染力的作品,带给人鼓舞和感动。这是我们通过展览和学术交流要深化的认识。生活流动不息,我们要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涵养人心,反映伟大的时代,体现进步的力量。这也是民间文艺传承发展永恒的主题。
民间文艺是文化生态的缩影,很大程度上也是乡土文化、乡村文明的表征。农民画里农民一直坚持“自己在说话”,如王朝闻先生所说,他们“随心走,选有趣的‘画’”,富有感染力。广大农民画家以来自乡土、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笔触和色彩展示了来自农村、城镇、农民、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梦想,表达乡愁眷恋,赞美田园生活,形象地阐释了乡土文化价值和乡村文明,带给我们的是民间文化田野上丰收的喜悦和感动。在当代繁荣的民间文艺创作和展览中,应有农民画的一席之地,如张道一先生所说,“农民的精神世界里所蕴藏着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自有其审美的传统,一旦引发出来确要刮目相看”,也在于他们的创作接地气,有底气,充满生气,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美,表达了朴素真挚的生活理想,有着来自乡土基层的生命活力,因此必将拥有一个饱满丰硕的未来。 (作者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