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问题
昨晚收工之后看到了何韵兰老师发表在《中国美术报》上的一篇文章《少儿美术考级:荒唐何时休?》
“有朋友求助,说他6岁的孩子,从小非常喜欢画画,但在进考级培训班半年后,开始拒绝画画。我一看他进班前后的作品,就知道问题所在:是典型的模式化考培(烤焙)的结果。帮他转了学,两次课就恢复了绘画兴趣,画得生龙活虎,创意小宇宙大爆发——有如得到徐悲鸿的亲临指导。这类社会现象很普遍,全靠家长辨识。问题在于,这位家长是教育宣传部门的骨干,“半专业人士”在这个问题上,都会走入误区,可以想象,一般人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知是什么水平。
遍地开花的考级培训机构巧立名目,费用不断扩大,收益方层层叠叠,外围与内围,皆赚得盆满钵满。当教育也成了一项生意,考评通过的首要满足条件便是费用——这种考级“体系”,不但与公民素质的要求对立,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也直接伤害、干扰了那些默默耕耘于艺术教育的机构与老师。美术考级的泛滥——主张艺术教育以功名为航标、聘金钱当推手——蒙蔽的是人云亦云的家长,危害的却是天真无邪的儿童。
早在2011年,60多位专家和政协委员就联名提案交全国政协,建议取消少儿美术考级。据我所知,文化部相关领导也不赞成考级,各地教育界,反对考级的声音,亦前赴后继,始终未歇。广东省教委曾明令规定,反对14岁以下的儿童参加考级,禁止带着“规范化”的幌子,去干预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教育部更是直接强调,儿童画不考级,考级不许加分。
美术创作具有原创性、多样性、个性的特点,尤其是少年儿童美术,更不能要求千人一面。“层层加码、有模有样”的美术考级制,对艺术本身而言是荒谬的,对孩子艺术感是一种扼杀,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束缚。
然而,少儿美术考级能如此大行其道,归根到底,还是利益使然——考级已然形成一个庞大有序的利益链条,反对考级的单位和老师反而会遭到孤立,以至于清醒的领导也难下决心——给人一种错居然也有些道理的荒谬感。
好在,也有坚持“正确”,不搞荒谬的榜样——广州少年宫美术学校就曾拒绝25万元的分成费。时至今日,考级仍在漫延,甚至有人还想打“中国特色”的牌,登陆“国际市场”。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已经是很大一批人和单位的生财之道。”
————著名画家:何韵兰
上面的事情,让我想到我的一个朋友家里孩子,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政府公务员,大儿子起初因兴趣使然学钢琴,他们也很支持,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却开始厌学。夫妻二人轮流监管,孩子不练就会挨打,练不好还会挨打。练琴的欢乐日却变成了受难日。
“你看着我可爱,我看着你可怕。”
这对夫妻并未及时找到原因——不像何老师文章中那位家长。那位家长用孩子更易接受的方式,调动其积极性,非常好。但这却为中国家长的一种普遍缺失——“只要我认为是为你好,不管你是否喜欢、是否接受,都必须执行。”
核心问题
1.美术课的课时从初中开始就被“更重要”的科目霸占,造成现今中国文盲不多,美盲遍地。全民美育的不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2.纵然美术考级培训班说得天花烂坠,但家长不买单,它也没有生命力。
短期看,它依旧有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解决方式
第一,忘记自己比孩子更有经验,尊重孩子的感受。以此为前提,才能感受到孩子的真实需求。一定要顺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及时对阶段性进步给予鼓励。若出现问题,则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沟通,助其建立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届时,孩子定会勤学苦练。
第二,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家长一定要摒弃“赢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要告诉孩子,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起点和中途领先或落后,都是暂时的,后劲足才是王道。不要扑风捉影就坚信自己找到了证据,认为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以我近10年浅薄的美术圈工作经验来讲,绝大多数画家从小就喜欢绘画,家长也给其创造了条件。其中一位画家,从小在墙上画画,但他的父亲不仅不指责他,还很支持:每过一段时间重新粉刷家里的墙壁。时间久了,他也不忍心总是辛苦父亲,便开始认真地在纸上创作了。
第三,防忽悠大法——别偷懒,快速奏效的多是弊大于益的。
化肥超标的果蔬长得快,却容易伤身;
有的人,拿泻药当减肥茶喝,那并不会让人变瘦,反而会让人更加难受(瘦)。
昨天下午我刚刚去参加中国艺术权利榜10周年的颁奖仪式,两位获奖嘉宾,一位是策展人,他说自己像贫下中农一样干活;另一位是做自媒体的大学老师,他也说自己经营得很苦逼。我从官媒的记者到自媒体工作者,压力翻了好几倍,对此深有体会。
作者徐小伧出席中国艺术权利榜十周年颁奖典礼
世界上没有快速成功的法宝,一切都需要脚踏实地,干出来。
所以,对于标准化、流水线的美术考级培训,家长只要记住,招生老师即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能保证我家孩子入学后只占便宜不吃亏。如果它如此宣称,那这事百分之两百不靠谱。真正可靠负责的老师,绝对不会给予任何一个孩子,他一定会成功的保证,只会因材施教,引导孩子释放其创造力。
结语
现在社会上很流行关于心理创伤和原生家庭的文章,即3岁看到老。
我多次尝试去探究重口味艺术家的内心,发现很多问题发生在他们生命的初期。古今中外都有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自杀的艺术家。每一个身位父母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那样的道路吧?
新生儿为什么要哭泣,因为其在出生前,被紧紧包裹在温暖安全的子宫里——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永恒。但突然被送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陌生的、干燥的、不再被紧紧“拥抱”着的——他们不适应。他们还不是一个“熟练”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你是他们的唯一,请别让孩子在这个温柔和残忍并存的世界里,孤立无援。还他们一个明媚的童年,让他们能用美好的回忆,抵御一生跌宕起伏的考验。
关于美术考级培训,你愿意相信一个陌生的“专家”,还是自己亲手创造的生命?